【本報訊】美國及海外貿易夥伴持續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標準普爾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顧國麟表示,中國若放棄目前的固定滙率,將對經濟及金融體系產生極具「破壞性」的影響,並將危及中國政府以至內地銀行的信貸評級。標普建議中國中期可透過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貿易加權貨幣掛鈎,循序式放寬外滙管制機制。
反映市場對人民幣前景看法的1年期美元兌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折讓價,昨早曾升至1900點子,尾市回落至1850點子。
人行行長周小川近期也在內地報章提出反駁,認為外界指中國不配合美國調整國際收支平衡的講法欠道理。
標普主權評級副董事周彬指出,中外貿易失衡情況並不如外界所說的嚴重,因為出口與入口的增幅大致相若,美國確存在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但癥結並非全因中國出口造成,而且中國一直無刻意利用滙率制度作為保持高出口增長的工具,中國只是維持自90年代起已實施的穩定滙率機制。
中國正致力消除貿易障礙,他估計當局未來會減少出口稅務補貼、鼓勵國民外遊、放寬對海外投資的限制,並按世貿要求採取更寬鬆政策以推動進口增長。
標普估計,內地銀行不良貸款佔整體銀行貸款高達45%,故顧國麟認為內地銀行最少要5至10年,才能累積足夠經驗,應付人民幣滙率波幅及容許資金自由流動所帶來的衝擊。他以亞洲金融風暴下的印尼為例,正是由於開放式的浮動滙率制度,結合大量投機性資金自由流動,令積弱的銀行體系無法承受衝擊,最終造成摧毀性的影響。
同樣,鑑於對非正規化的人民幣資金流通量可能構成相當巨大的憂慮,為確保人民幣滙率穩定,他指出內地不願意本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想法可理解。
他認為,從中期發展看,將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較重訂與美元掛鈎的滙率,更符合中國政府對滙率政策循序漸進放寬的目標,因前者的好處是不會對整個滙率制度帶來太大變動,貨幣交易範圍也可跟着放寬,同時能為銀行體系引入溫和的滙率浮動機制。相對90年代末外界對人民幣貶值的呼聲,他認為當時的壓力較現在更嚴峻。
另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接受《中國證券報》訪問時表示,保持人民幣滙率穩定的同時,要注意及時對沖外滙儲備,以及短期外資流入大幅上升引致的系統風險。他稱,目前改為浮動滙率的條件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