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足球無看頭,球員無星味,政府有意每年暑假邀請外國勁旅來港作賽,以期提高水準。
女星怕自己演技欠佳,被同片的影帝們比下去,斥巨資聘請「荷李活戲劇老師」上課教授。
藝人為了上進,揚言放洋留學,他們的課程;學作曲、聲樂、魔術、舞蹈、演技、英文、日語,甚至上北京學普通話……大都是一至三個月。有時還被狗仔隊拍得陪老細或shopping鏡頭。
哪有如此便宜?哪有如此速成?一切「外援」不過是表皮的刺激吧。
為「增值」,不需要努力爭氣嗎?不是改過遷善,用心鑽研嗎?花了多少心血操練培訓,觀眾一定看得出來。誰相信一個荷李活老師上幾堂課便令演技貼金?跟日本編舞師對着座地鏡晃幾下便突飛猛進?
現實是花不起時間,也不肯付出代價──因為好些快錢要即賺,電影和唱歌都不外為廣告服務。花大量金錢請來國際級球隊也是為某些政治目的某些宣傳,是一個大型廣告,而非提高甚麼水準。
但這些「虛火」,總好過買獎買位買fans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