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人生如戲」,若將之套於以「好萊塢」(Hollywood,香港稱為荷李活)電影風魔全球的美國最貼切不過,此話怎說?不是嗎,遠的如「水門事件」、戲班小子當上總統等不說,就以近年發生的事故,人們可有體會到建國僅多於200年的美國,其實充滿「好萊塢」文化。
90年代末的科網神話,只要有concept、設立一個網站便可做其虛擬生意,冒險基金便會蜂擁而至,投資銀行配合專業人士更當你是神,以hitrate或pageview來推算貴公司未來3至5年的revenue(收入,可能沒有),再以P/R(不是市盈率P/E,因未有盈利,只可以估計的revenue計)乘以一個倍數幫貴公司搞IPO,利用私人配股方式「先召親房人等」,再指使「青蛙」分析員大吹大擂或畀料傳媒,然後狂炒上獲利,橋段雖舊,但勝在gimmick夠新,局中人無不如癡如醉,散場後是哭是笑管他的,反正錢已袋袋平安。
2001年9月11日,當閣下第一眼望見電視屏幕上紐約世貿大樓被一架客機撞擊而導致中上樓層火光熊熊之際,心裏即時的反應和想法是否:這齣是甚麼電影,怎未看過?及後才知原來真的是人間悲劇。
2002年可有人想到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的安然(Enron)會隆然倒下?繼而有GlobalCrossing、WorldCom等也來擔第二主角或配角,是誰在拍電影?
2003年令人嘩然的一幕是收入勁過Tigerwood甚至SandyWeill,風頭蓋過不少荷李活明星(以出鏡率計,因要主持NYSE的opening和closingbell)、布局叻過金庸小說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格拉索(RichardGrasso)的140,000,000加48,000,000美元薪酬風波,又是否會令人將華爾街與好萊塢混淆?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