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為官僚服務

教育不是為官僚服務

開學不過一星期,已先後有兩名老師自殺身亡。再回想七月中,屯門公路發生重大交通意外,死傷者當中不少是要早出晚歸的老師。任誰也不會想到,當老師原來是高危行業。
從小學、中學至大學,我都十分敬重每一位老師。筆者有機會在大學任教,實要感激每位老師的教導和鼓勵。六、七十年代,大學教育並未普及,在小學和初中任教的老師,並沒有大學學位。但即使是師範畢業的老師,他們學識之廣博,個人修養之高,以及那種誨人不倦的精神,恐怕遠勝於現時的學位老師。

過去幾年,認識一些還未達退休年齡的老師,情願提早退休,也不願意繼續被「教育改革」牽着走。學校損失一批又一批富經驗、又盡責的老師,雖然說可以減輕「成本」,保着其他老師的飯碗,但若為了節省成本而篩走不能緊跟「教改」步伐的好老師,這又豈是學生之福呢?

教育政策朝令夕改
過去十多年,香港教育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在官僚干預和外行人領導內行人下,從小學到大學,以至師範訓練,老師被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弄得眼花撩亂,死去活來。最悲慘的是當革命還未成功的時候,又換來另一批官僚,打倒昨日的政策,重回起點,或者再搞另一次革命。
每次革命,掌權者都說經過深思熟慮、廣泛諮詢,但實情是他們早有定論。在中小學教育,官僚要推動目標為本課程(TargetOrientedCurriculumTOC)、學習能力評估(AcademicAbilityAssessmentAAA)、母語教學,中學派位五組變三組……在高等教育,要師範學院合併,專上學院升格,進行科研評審(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RAE)、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檢討(TeachingandLearningQualityProcessReviewTLQPR)……
但結果如何呢?目標為本課程及學習能力評估無疾而終。TOC被教育界譏為「世紀恐慌」(TerrorOftheCentury)。母語教學製造特殊階級,令老師花大量時間準備中文教材及試卷,現在似乎又容許學校自決用英語教學。中學派位五組變三組,早應料到會增加教學困難,犧牲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現在又說要檢討分組方法。
師範學院合併後,辭去一批懂教學但不懂研究的教員,換了另一批不懂教學但會研究的教員,對接受訓練的學生又是否有幫助?教資會為了提高教育學院的地位,削減其他大學的學額將學額撥給教院。但結果是教院製造不少過不了基準試的老師,或者找不到教席的畢業生。教育官僚還說風涼話,建議教院畢業生轉行。
由於教資會以科研成績分配部份撥款,故此吸引所有大學,不論是教學型或綜合性大學,一窩蜂努力創作,要超英趕美。當教學型大學在科研上追上綜合性大學,教資會又突然叫停每三年一次的科研評審,甚至說教學型大學不需要作研究,重返十年前的情況。

犧牲老師學子時間
至於所謂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檢討,各院校都知只是做大戲而已。教資會檢討過後,又回到科研為首,教學次要的方向。在大幅度削減撥款的形勢下,個別學系為了自保,完全不理正常程序,肆意取消其他學系的科目,或者自設類似科目,由非專業人士任教。
香港教育在官僚指揮下,不斷兜兜轉轉,目的只為官僚製造生存空間。今天母語教學,明天英語教學;今天大學四改三,明天三改四;今天專上學院升格,明天降格;今天院校合併,明天分拆。教育官僚不但拿莘莘學子作白老鼠,還犧牲老師的時間、事業和前途作祭品。
據聞有教育高幹指揮教育多年,現在才正式修讀教育。其實,教育高幹不但要修讀教育,還應該在學校任教,考基準試,參與行政管理,以及從事科研,才會真正感受當老師的壓力和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