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輝
最近,為了挺董,香港跟中央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將一些兩地貿易的障礙移去。再加上自由行,香港最近市面的確來了個小陽春。其實,政府若想經濟進一步復甦的話,就是取消強積金計劃,發還所有強積金給供款人。
推行強積金的目的是甚麼?根據強積金管理局的說法,是「確保本港的就業人士得享退休保障」。不過,多舒適的退休生活才算是有保障?而且,壽命難以預計,積金局可以保障多久?到頭來這些問題還不是要人們自己解決。
強積金的設立,非但不能提供保障,更令人產生錯覺,忽視退休問題。在目前的環境下,這個強迫儲蓄計劃更是荒謬之至:一方面,人們入不敷支,破產數字不斷創新高;另方面,政府卻不斷在人們口袋裏拿走資金,強迫儲蓄。這好比要一個受了傷正在流血的人,強行抽血留起以備年老時做手術使用,豈非本末倒置?
退一步說,強積金會否真的令退休生活有所改善?以三間基金公司共三十六個強積金計劃為例,截至今年六月,它們的平均回報是負百分之六點七。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若在退休前剛巧遇上像八七年般的全球大股災,那就更慘不忍睹。即使閣下能預計股災來臨,想避避鋒頭嗎?在法例下,除非到了退休年齡,否則供款不能取回。這究竟是供款人的錢,還是政府的錢?
究竟發還強積金,對經濟的刺激有多大?到今年六月份,強積金計劃下凍結的資金總巿值是港幣六百九十多億!以三百五十萬勞動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就有一萬九千多元。若果這筆相等於供款人的三個月收入,或政府全年總支出的四分之一的數目,到了人們手上自由運用,對經濟的刺激,總不會如泥牛入海吧。
不過,強積金的確為不少人製造了就業機會:不計在強積金條例下成立的多個基金中工作的「半國企員工」,單是在積金局每年的「職員及有關開支」已達一億六千多萬元。
原來,政府的確可以為人民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