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笨:獨生子女不難教謹記三大金句

家長不笨:獨生子女不難教謹記三大金句

現代小孩大多是獨生子女,多成長於核心家庭的環境中,《小孩不笨》的國彬和Terry在現實生活裏俯拾皆是。父母寄望獨生子女成材乃人之常情,但管教過嚴或過度保護,便是欠缺管教子女的智慧。

記者:邵超 攝影:陳智良 Models:Ken、Karina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無不是的子女,只是彼此角色不同,若能互相體諒,親子關係自然有改善,以下三大金句,父母應謹記。

金句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假設父母和子女正在對陣,要收服敵人的先決條件便是先了解獨生子女的成長特徵,才能一擊即中。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天倫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蔡慧儀指出了數個常見特徵。

一、傾向自我中心
家中只有一個小孩,萬千寵愛集一身,從來不用遷就別人,也不習慣跟別人分享,慢慢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缺乏內省智商。
二、欠缺獨立能力
當學校一方面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理能力,家長唱反調事事幫子女做到足,傭人24小時貼身保護,依賴成性,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天才與孤獨
研究指出,一些講求創造力的藝術家,小時候普遍具有「孤獨」的特質。獨生子女亦有這項特質,他們接受英才教育,獨處時間多,智能和想像力同樣成長得快。
四、缺乏逆境智商
獨生子女在溫室中長大,面對逆境或解決不到的問題時,情緒較易失控,漸漸缺乏自信。
五、不善與同輩相處
獨生子女慣與長輩相處,擅於鑑貌辨色,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但在同齡兒童間便拙於表達,甚至故意做出不恰當的動作以吸引長輩或同輩的注意。

■父母對獨生子女如珠如寶,事無大小如穿衣也照顧周到,最後只會教出一個笨小孩。

■獨生子女獨處時間較多,長大後較能獨立自主,思考靈活,想像力也較豐富。

金句二:要贏人先要贏自己
看清獨生子女的底牌後,父母還要面對最難應付的敵人,即是自己。看過《小孩不笨》的人都知道大團圓結局,還看父母的改變。家長們請不要再說「食鹽多過你食米」、「都是為你好」等陳腔濫調,認清一個小孩子應有的權利與義務。

■《小孩不笨》三位主角的故事,家長和孩子看後也應該反思一下。

一、自理能力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和責任感,放手讓他做能力做得到的事,如自己起床,不驕縱,也避免過度看管,孩子做到時予以欣賞,做不到時則鼓勵繼續嘗試,減低挫折感。
二、人際關係
製造一個同齡孩子的環境,鼓勵獨生子女與同齡孩子玩耍。讓孩子照顧年幼的小孩或飼養寵物,潛移默化讓他懂得愛人如己的道理。

■製造多些機會讓孩子與同齡兒童玩耍,甚至讓她照顧幼兒,嘗試付出愛。

金句三:七擒七縱
一個優秀的父母在管教獨生子女時,應該做到賞罰分明。遇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要大聲說「唔好!」破壞力和創造力一樣驚人的孩子,當他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時,叫他停止的同時,不打罵,跟他談條件。如下次做到或有輕微改善時,便予以讚許;做不到時要堅持上次的做法,不應因心軟或心情好而放鬆尺度。

■痙攣協會繙譯的《我的社交故事書》,從兒童角度出發,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問都解釋詳盡。

■註冊社工蔡慧儀認為父母無論多忙,應該成為獨生子女的玩伴,排遣其孤獨感,建議每天約30分鐘。

社交能力要循序訓練
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較弱,若不在幼時糾正便會影響其身心發展。教育心理學家林美愛指出:「要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應該留意子女不同階段的需要,紓緩情緒多於管教。兩、三歲教他一些社交基本禮貌,四歲開始可以跟他玩一些假想遊戲,像玩洋娃娃屋,想像力和體諒他人的能力會較好。到五、六歲時,自然有競爭之心,可以教他玩一些附規則遊戲如跳飛機,訓練合作性。」

■教育心理學家林美愛認為孩子愉快的社交生活由家長做起,身體力行去做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