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小學時的學費,每學期十二元,但因為那時媽媽病了,家裏無錢,我就停學了。」
「點解我屋企咁窮?」
「我不識字,有一雙眼同無一雙眼都沒有分別!」
二十一歲的黃娥,廣西大化縣北景鄉那色村村民,巴馬縣城的酒樓服務員,月入二百元,小一輟學,十五歲到廣東打工,一生受盡貧窮折磨。到現在,他們一家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吃玉米粥果腹,吃白米飯也是很奢侈的。
當地政府年前興建水電站,水淹了黃娥一家田地,從此,全家只靠每人每月二十四元的政府救濟金過活。「我們一家八口,但由於大姊外嫁等原因,全家只有六人可領該筆救濟(全家一百四十四元)。」後來,黃父在山邊墾地種玉米,收入增加三、四十元,但生活仍非常困難。有時家裏缺油,惟有向鄰居借豬肉炸油。黃母更是節衣縮食,一生人只穿過四、五條褲。
四年前,鄉政府官員動員村民改種甘蔗,黃父於是改種甘蔗,收得一萬七千多斤,按理應得到一千二百元,脫貧在望。但不幸的是,當時的巴馬縣糖廠一直拖欠他們的蔗款,至今只還款二百多元。現時,一家開支只靠在外打工的子女。但是,打工收入不穩定,黃母不時因家裏的鹽、油開支而憂心不已,有時母女相見,竟要為了家中缺油鹽而淚眼相對。
「我唔明點解我屋企咁窮?」與她相處半天,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她說:「我很愛我爸我媽,也很愛我十五歲的小弟。」她擔心,志在念大學的小弟黃超會步她後塵,中途輟學。黃超現在念初二,每學年學費二百多元,但高中時,學費將是現在的十倍。沒蔗的日子,黃超的大學夢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