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證實,新加坡二十七歲懷疑沙士病人進行的化驗呈陽性反應,顯示該名病人確帶有沙士病毒,新加坡當地成立一個專責小組檢討生物安全措施;而本港公共醫療界則批評醫院管理局的三級警示機制是形式多於實際,前線醫護人員至今仍未知道具體應變做法。 記者:梁洵瑜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完成新加坡醫學研究員懷疑染上沙士的化驗,證實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血液樣本化驗上均呈陽性,顯示病人體內的病毒的確是沙士冠狀病毒。
新加坡衞生部代部長許文遠表示,已計劃成立一個檢討生物安全的諮詢小組,成員包括兩名世衞專家、兩名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代表,以及新加坡當地專家,檢討有關實驗室安全措施。
美聯社報道指出,一名新加坡女子在上周六離開新加坡後到了天津,由於她在新加坡時曾接觸沙士病人,所以在天津時要接受身體檢查,證實沒有染上沙士,但報道指內地並無公布該名女子接觸過甚麼沙士病人等資料。
此外,本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佘達明昨日出席《城市論壇》時批評,醫管局新擬定的三級警示機制,實為「形式大過實際」,醫護人員至今仍未知實際應變措施,故促請醫管局盡快落實機制的具體內容,讓員工做好心理準備。
他指出,「最重要係員工知道點做,邊啲人調去沙士病房先呢?調幾耐呢?有冇假放呢?係中央決定抑或聯網自己決定呢?上次大家搶口罩,今次有冇好啲嘅物料分配機制呢?全部都未有清晰指引。」
他又稱,除新落成的北區醫院及將軍澳醫院外,大部份屬舊式設計的醫院,普通病房並無改裝防感染設施,容易在普通病房被隱形病人感染;部份醫生辦公室設於病房內,使用同一空氣調節系統,病毒會經由空調系統散播;舊式設計的普通病房也無更衣或沐浴地方,醫護人員的衣物一旦沾染病毒,都無法即時更衣。
出席同一論壇的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批評,醫管局的三級警示機制欠缺主動。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秘書湯仲勳則要求政府盡快就警示機制與教育界作出討論,包括學校在不同警示級別時應採取甚麼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