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早日重組兵源

美國應早日重組兵源

美軍在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的戰鬥陣亡士兵數目,已超越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就連布殊總統也承認,美軍在伊拉克遭遇「長期而嚴重的保安問題」。未來數年,當地的武裝衝突勢必蠶食美國大批軍力。

美國凱托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DougBandow

有見及此,若美國軍方要求延長服役期限,士兵可能以腳投票,美國政府應制訂盡早撤軍的方案。目前伊拉克平均每天有十五至二十宗暴力事件,陣亡美軍數字每星期都增加。可是,美軍駐伊拉克中央指揮官阿比查德仍表示,「他們不能夠絲毫動搖我們的部署」。這不啻表示,未來數年美國仍要維持一隊龐大的駐軍。

激化兵源短缺問題
目前約有十六萬三千名士兵駐守伊拉克,試圖維持治安,其中十三萬九千人是美軍。布殊總統形容:「現時我們在當地擁有強大軍力,以確保局面穩定」。但現時幾乎每天均有美軍遇襲死亡,又如何稱得上穩定?就算局勢不更趨惡劣,很多人仍認為目前駐軍人數過少。
在非戰爭時期,習慣上美軍任何時候都只會動員約三分一軍員。美國在海外多處駐軍,進一步激化兵源短缺的問題。若當兵意味着回國機會渺茫的話,大概很少人願意入伍。

目前三十三個服役中的陸軍軍旅,美軍已經動員二十一個,其中有十六個旅派駐伊拉克,阿富汗和南韓各兩旅,巴爾幹半島一旅。基於架構重整和其他任務安排,現時只有三個旅可作駐伊拉克美軍的替補。
國會外交關係委員會最近在會議上提出警告,指出「即使按照駐軍七萬五千人的最低建議駐軍數字來計算」,在目前情況下,陸軍步兵「每隔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就須派駐伊拉克六個月」。事實上,到伊拉克服役的任期將長達一年,是一般「維持和平」任務的兩倍。更有甚者,一些陸軍軍官私下承認,可能有多達四分一士兵須在海外連續服役兩次。幾乎可以肯定,隨着美國需要愈來愈多部隊駐守伊拉克,軍方在留用及招募士兵方面將更加困難。

後備軍源也沒有多大幫助,在二十一萬現役後備軍人和國民警衛隊中,部份已服役超過一年。軍方頻繁動員,迫使很多後備軍人脫離工作,遠別家庭,其間所損失的收入更可能招致破產。難怪部份駐伊拉克美軍的貨車,遭士兵掛上字條:「一個月放一次周末假!可惡!」
國防部也可以抽調海軍陸戰隊駐守伊拉克,但此部隊只有十七萬五千人,其作用本來是防範突發事故;況且,若立刻再動員海軍陸戰隊,至少跟動員陸軍一樣大費周章。改以國際部隊駐守伊拉克,無疑有幫助,但其他國家的特遣隊大多人丁單薄,也倚重美國的軍備。
在美國政府向其他國家或聯合國交出相當權力之前,很難期望別國作出認真貢獻。而若武裝衝突愈演愈烈,更可能令一些國家卻步,例如日本已撤回派兵的承諾。鼓勵伊拉克人民建立自治政府,是最佳的策略。不過,由美國委任以流亡人士為主導的管治委員會,似乎不大可能穩定局面。況且,美軍和伊拉克警隊至今仍未能緊密合作。
很多人提議陸軍增設兩個或更多師,但考慮到很可能要駐守伊拉克,相信招募時有一定困難。軍方應考慮其他動員方案,例如南韓本身的兵源遠超北韓,美軍根本毋須駐守;巴爾幹半島也只關係到歐洲的利益。

協助伊拉克人自治
同樣重要的是,華府在伊拉克問題上應採納更謹慎的目標。布殊總統曾聲稱:「我們將採取必須的行動,動用必須的經費,以取得這場關鍵勝利。」然而,勉力維持伊拉克穩定、建立美式政治體制、確保友好的政客掌權,可能導致沒完沒了的糾纏,削弱美軍將來應付真正危急情況的應變能力。
北約部隊介入波斯尼亞問題至今八年,當地雖然和平,但氣氛冷漠,敵視情緒仍存在,這令人對伊拉克前景不敢樂觀。美國應改弦易轍,協助伊拉克人民自治,並表明只要他們不涉足恐怖活動和大殺傷力武器,美國願意接受幾乎任何形式的伊拉克政府。總之,美國政府應制訂其一直譏諷的計劃──撤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