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橋也要顧慮環保

建大橋也要顧慮環保

鯨類及漁業研究工作者
陳明潔

大家都期待港珠澳大橋及深港西部通道大橋的興建,能推動珠三角的發展,改善香港經濟,然而我們也須面對建橋帶來的環保問題。跨境大橋所經水域既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處,也孕育多種經濟魚類。此外,每年有大量珍貴品種的季候鳥會飛到這水域和沿岸濕地繁殖及覓食,亦有不少沿岸居民和漁民依靠珠三角豐富的資源維生。
香港和華南的沿岸發展一直存在環保問題,當初興建赤鱲角新機場時,填海及傾卸沙泥工程已破壞了北大嶼山部份白海豚棲息處及漁產區,爆破工程也威脅到海豚的生存。曾有在香港及珠江口一帶作業的漁民,投訴有工程船沒有到較遠的指定海泥卸置區,卻隨意在漁產區附近傾倒淤泥垃圾,破壞該區海床。大鵬灣的鹽田港及珠海台山之間的高欄港,建造時的挖沙及傾倒沙泥工程破壞了附近漁產區的海床,影響漁業資源及漁民生計。此外大橋啟用後,跨境柴油車輛流量會增加,令珠江口的空氣質素變得更差,更可能會危害季候鳥的健康。

參考外國環保科技
為減少未來建橋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有關工程項目應受到有效監察,施工費用應包括環保成本,可由港粵政府、投資企業及未來大橋使用者一起承擔環保成本。珠三角獨特或具經濟價值的生物,例如白海豚、瀕危候鳥、經濟魚類等品種可選作為珠三角環境健康的指標,評估施工不同階段對珠江口沖積物、水流及整體生態環境的影響,並作出有效保護措施。
港粵政府應共同有效監察珠江口的空氣質素及鼓勵中港司機多使用環保燃料系統,嚴格規管海泥傾卸及挖沙範圍,鼓勵發展商研發科技以降低工程對環境的傷害。有些環保科技值得參考,例如歐美正研究改善海泥的成份比例,以配合海泥卸置區的海床環境,減少對當地海洋生態的破壞,泡沫屏障(BubbleCurtain)技術也可減低海底工程對海豚的噪音干擾。此外跨境大橋通車後,如令高速船的使用相應下降,有助減低船隻撞擊對海豚的威脅。

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我們重視發展更緊密的珠三角經貿關係之同時,更應盡力保護及改善香港及鄰近地區整體的生態環境。不但為了保護珍貴的生物品種,更重要是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保障我們繼續享用健康乾淨的水質、空氣和自然資源。將來更可向亞洲或其他新興國家,輸出平衡經濟發展及環境健康的成功經驗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