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九月五日,董建華突然宣布撤回二十三條草案,解釋說:「香港市民現在最關心的是經濟,政府自然要先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這使人想起七月五日他說的不撤回草案原因:「及早立法,可免社會分化,市民也可以全力發展經濟。」
清朝顧貞觀有名作《金縷曲》說:「魑魅擇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顧貞觀寫的分明不是魑魅。他在寫中共駐港代表董建華。
董建華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內翻雲覆雨。七月七日凌晨,二十三條失去自由黨支持之後,他發表聲明說:「基於自由黨的立場,我們決定將草案押後二讀。」到了下午,他對新聞界說的則是:「押後二讀,是對市民意見的重視與回應。」
二十三條以外,還有兩件大事。一是香港人無不有切膚之痛的房屋問題。一九九七年十月,董建華宣布「每年興建公營、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這到了二○○○年中,就變成「我九八年開始再沒有說過八萬五了,這目標不存在了。」
至於第二個大問題,則是董建華自己。一九九七年十月,他說「我不會參選第二屆行政長官,因為老了,早就決定不再參選」。二○○二年,他卻連任了,還安排得連一個競選對手都沒有,公言「要贏就要贏得漂亮」。
從前,我國統治者着重「信」字,即使上戰場都不敢輕忘。春秋時,晉公子重耳逃難到楚國,為了報答楚王厚待,許諾萬一他日沙場相見,當退避三舍(九十里)。後來他做了晉君,不得已和楚國開戰,果然就揮軍後退,告訴軍吏說:「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背棄信誓)乎?」所以重耳最後得成霸業(《史記.晉世家》)。
晉、楚爭霸期間,還有一個信義小故事:晉景公派壯士解揚去宋國,請宋君勉力抵抗楚國侵略,說晉國援軍將至。但解揚中途遭楚人俘虜,楚人要他假傳晉君口諭,勸宋降楚。解揚乘機走到宋人城下大叫不要投降:「晉師悉起(全部動員),將至矣!」楚王敬重解揚對晉景公守信,把他放了。(《左傳.宣公十五年》)。
新中國則從來沒有重耳那樣的人君,也沒解揚那樣的信臣,只有日見肥胖的江澤民以至董建華之流。這裏不妨再借用《左傳》一段對話:「何肥也?」「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