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衝擊教會不可輕視

民主搏擊:衝擊教會不可輕視

嶺南大學政治及社會學系教授 梁潔芬

七一大遊行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生態,北大人有所行動了。以經濟救港,自由行和更緊密經貿安排給香港的經濟輸血。政治方面雖未有大動作,但見親中團體頻頻上京,駐港中聯辦內各人馬不停蹄接觸各界人士,收集資料作為中南海諸公的參考,對港人的民主訴求有所部署,以作日後的回應。

削弱道德力量
那麼民主派在做甚麼?似乎沒有乘勝追擊的立即行動,只有在中學生中進行民主教育作為長線工作的部署。民主各黨派似乎將注意力集中於不日的區議會選舉,和日後的立法會選舉。而支持民主派的天主教會,因受同性戀者進堂搗亂的衝擊,也有自顧不暇之虞,兼且還有前度神職人員的性醜聞官司未了,日後還有能力支持民主運動嗎?這是筆者最關注的問題。

在電台的烽煙節目中,就彩虹行動的成員兩度闖入主教座堂搗亂致電表達意見的聽眾,都認為陳日君主教日前因廿三條立法及法輪功定性與政府的抗爭中,指摘政府包容度不廣,法例太苛;然而自己卻不准許同性戀者進堂告解懺悔,為何對同性戀者沒有包容?聽眾均指摘陳主教雙重標準。但這些指摘都沒有了解當日的實況,有抹黑陳日君及天主教會之嫌,其後果是削弱天主教會的道德力量,大大影響其日後對民主運動的發展。
電台節目的男主持及電台聽眾,對陳日君指摘的,都自稱為擁護民主的人士,自認有民主抱負的學者、法律界和輿論界。不要看輕天主教會在這些問題上受的衝擊,在居港權問題及《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抗爭中,天主教一馬當先為民請命,代替以往民主派領袖的位置。

近期民主派領袖的言論軟弱無力,政策上無方向徘徊不前,民主派的內聚力仍須努力時,在港人的心目中,民主派的公信力仍有疑問。加上民主力量和特區的管治力皆處於虛弱時期,才令陳日君簡約的言論鏗鏘有聲,也造就了教會成為爭取民主的民眾運動的精神支柱。試想在反對廿三條立法的運動中,沒有教會的參與,相信其結果很不一樣。雖然教會屢次表態不會參與政黨政治,但長久以來教會與政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想做到政教分離是不可能的。

危及民主運動
今日教會受的衝擊,只是第一波,日後好戲會陸續有來,筆者相信衝擊教會,最終目的是指向香港的民主運動。東歐的民主經驗告訴我們,教會從旁相助作為精神支柱的力量,是民主運動成功不可缺乏的因素。因為在抗爭的過程中,天主教會成為各民主派系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受創,是民主運動的損失。據唇齒相依的道理,有民主抱負的學者、法律界和輿論界,可以獨善其身而不挺身相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