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低增長環境後,環球經濟復甦步伐近期漸見起色。在過去幾個月,隨着美伊戰事結束及「非典型肺炎」威脅減退,投資及消費情緒都出現了戲劇性的反彈。環球經濟今年的增長步伐,可望由預期的2.4%加快至明年的3.5%水平。
增長加快是屬於「周期性」還是「持久性」,現階段尚待觀察。經濟向好的同時,市場仍然存在不少隱憂。在過去幾年被廣泛採納的防守性策略,現時是否該作重新部署?資產又該如何分布?
對於風險水平屬保守類別的投資組合,我們建議之長線資產分布為七成定息及保本工具,另外三成為環球股債均衡策略。年初至今,這組合的累積回報約一成。
雖然債市在過去兩個月表現略為失色,導致組合回報減少,但在環球通縮壓力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的大前提下,高評級債券於任何時間都應作為投資組合的核心項目,以防突如其來的衝擊。此外,近期長債孳息已回升至接近合理的水平,現階段高評級債券仍具一定的投資價值。
年初時我們曾建議,以混合型定息工具(即高評級混合高收益債券)作為組合核心,然後根據個人承擔能力逐步增持一定的股票比重,現時看來這策略仍然有效。
不過,要注意在增持較高風險資產的時候,不應一下子大幅偏離原先組合的風險水平。即使你現在承擔風險的能力已有所改善,也該按部就班地調節組合分布。例如先由保守型的組合調升一級至均衡型,核心的定息及保本工具比重可調低至四成。除了傳統的定息工具外,亦可考慮加入適量的浮息工具,以對沖息口最終回升的可能。另外,環球股債均衡策略則可保持約三成比重,當中可加入一些亞太區均衡基金,以保持可觀的利息收入,然後再分段加入一至兩成的股票比重,並優先考慮亞洲股票市場。亞洲經濟受惠於環球經濟復甦,加上估值偏低,有利吸引外資持續流入。
在經濟復甦初期,若債息持續上揚,將遏抑股市升勢;相反,若低通脹及高生產力的環境持續,則有利股債市場同時造好。對於大部份屬穩中求勝的均衡型投資者,一方面可利用股債兼備的均衡基金去同時捕捉兩者的升勢,另一方面也需留意股債市場相關程度日益增加的潛在風險。
上半年股債市場便同步造好,打破過去幾年兩者表現背道而馳的模式。因此,一個完整的投資組合,應為此作好分散風險的準備,另外亦可加入另類投資元素,即是指與股債市相關程度偏低的投資工具,例如是可同時持有長倉及短倉的對沖工具,以減低整體組合一旦在股債二市同時偏軟時所承受的拖累,此部份投資可佔均衡型投資組合約一成的比重。
環球金融市場剛剛經歷過連番衝擊,現時似乎來到另一個關鍵的時刻。過份保守的或許會擔心,經濟一旦起飛,會錯失獲利的機遇。相反,若衝擊再次來臨,過份進取的則恐怕未必能承受得起打擊。
重整組合並不純粹代表要增加潛在回報,或是要減低潛在風險,而是要找一個平衡點,讓財富增值之餘,也讓自己可以安枕無憂。
潘國光 投資研究經理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2962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