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國際角色哪裏去

香港的國際角色哪裏去

近月,香港出現了近百年罕有奇特的現象,這邊廂,官商巨賈、達官貴人北上朝聖,絡繹於途,其熱鬧與擁擠,與中英談判香港回歸時期不相伯仲。那邊廂,內地同胞腰纏萬貫蜂擁南下,一擲千金,豪氣干雲,成為香港低迷經濟久旱的甘露,也是港人在苦海掙扎的最後一根救命草。港人北上,北人南來,成為後七一的政治奇景。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這樣的景象所以出現,與中央如何解讀近期香港出現的政治風波密切相關。中央已將七一風波定性為「一切因經濟而起」。亞洲金融風暴讓港人;特別是中產階級損失重大,負資產、工作不穩定,令他們惶恐不安,再加上董建華及其班子處事不當,更令港人怨氣沖天。中央領導們認為,七一遊行,經濟是主因,廿三條只是導火線。以這樣的思路發展下去,只要短期內把香港的經濟搞上去,盡快扭轉香港低迷的氣氛,讓部份人在經濟反彈中嘗到甜頭,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就會化解,董建華的管治危機就會消弭於無形。

喪失先鋒作用
中央政府的藥方確實起到立竿見影的效用。君不見內地同胞揮金如土,本地零售、飲食業的生意人和從業員笑逐顏開。最懂得借機造勢的地產商爭相用自由行概念促銷。香港股市也借CEPA、自由行等新形勢穩步上升。一夜之間,香港從「沙士」的惶恐,七一遊行的憤懣,在祖國的關懷、內地同胞的照顧下,突然陰霾盡散,變成前景一片光明。

經濟有起色,長時間繃着臉的港人已經稍稍舒顏,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表面現象的背後,卻埋下深層的問題。香港的長期定位、港人的自我認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作用,都在「祖國救港」的方針下,呈現嚴重的危機。
香港遇到危機,管治班子束手無策,方寸大亂。該做的,如經濟轉型,解決失業沒有做好;不該做的,如國安條例卻不顧一切強銷,結果民怨沸騰,要靠祖國出手相救,才能勉強收拾局面。
香港是一個屹立於國際的現代化城市,她是外向形的,不止賺外來錢,還擔負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就是吸收外來知識、制度和文化,做中國現代化的火車頭。科學技術或許我們已經遠遠不及上海、北京的科研和工業,但法治制度、理性思維、思想形態,我們仍應該堅持引領和先鋒的作用。香港不是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而是中國最先進、最有價值的國際城市。

怎堪依靠祖國
但在董建華管治了六年後,香港在中國現代化扮演的引領和先鋒角色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今天,我們淪落如此,一個人均產值高達26,000美元的香港,竟然要靠人均產值只有4,400美元,而且貧富極懸殊的祖國來接濟。更不堪的是,我們的領導人,竟然沾沾自喜,抓住這根救命草,認為這就是香港的最佳出路,把香港的獨特角色和任務一朝盡毀。
如果香港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甚至淪為要靠祖國支援接濟的包袱,香港人會在祖國同胞面前抬不起頭來,接着而來的問題是:這顆失了色的東方明珠,還配實行「一國兩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