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亞洲市場具吸引力

陸叔理財:亞洲市場具吸引力

目前若論環球投資的焦點,始終都是集中於美國的復甦步伐。雖然現時要確認美國經濟全面復甦仍有待商榷,但以其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表現來看,始終是好的多劣的少。
美國經濟能否復甦,受影響的不但是美國本土,其他地區同樣受到牽連。就以亞洲區為例,大部份亞洲國家的出口都是以美國比重最大,故市場認為,只要美國好,亞洲也會好。

有獨特致勝元素
基本上,「美國好,亞洲好」的理論是可以成立的。但這只能反映部份亞洲經濟復甦情況,因為在美股出現強力反彈之前,亞洲區股市普遍表現已優於美股了。舉例說,根據統計數據分析,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於03年上半年上升了約12%,香港只得3.3%升幅,但東南亞地區如泰國已錄得3成以上的升幅,菲律賓股市亦上升接近兩成。由此可見,亞洲國家即使沒有美國的經濟幫助,其實已有其獨特的致勝元素。問題是,若果投資者相信亞洲市場仍有可為,除了投資相關的產品時,還應該着眼甚麼因素呢?
第一、我覺可先從宏觀經濟入手。猶記得當年97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對沖基金首先衝擊的,是國家的金融體系,而觀乎近年亞洲區的金融體系,其穩定性已大大提高,各大小企業現時均可透過銀行體系貸款,以支持業務發展,對整體經濟刺激有正面作用。
第二、亞洲區目前的生產成本較其他已發展國家為低,當中尤以中國的低廉勞工成本最能吸引外資到內地設廠,令中國成功定位為全球製造業的基地。只要環球經濟復甦步伐能如預期般理想,外資仍然樂意以亞洲國家作為生產基地,對亞洲整體的經濟增長絕對有利。

平衡風險最重要
此外,在投資之餘,亦需要留意個別地區的風險因素。很多時候,投資者選擇亞洲區投資工具時,都會只看其正面,往往忽略了潛在的負面因素。好像在眾多亞洲國家中,韓國備受看俏,原因是韓國主要是靠出口作為經濟支柱,而隨着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愈趨緊密,出口到中國的比重上升,加上早前韓國受非典影響較小,令市場憧憬其2003年度的GDP可有4至5%的增長。
但與此同時,近日韓國所發表的數據已指出,目前有過度借貸的現象,而基建建設亦有放緩迹象,這些都正正顯示出經濟已有過熱的情況。所以,即使前景有多好的國家,背後可能同時存有一些不穩定因素。
在未來下半年,只要非典不再肆虐,預計亞洲市場仍會有相當的吸引力。但在平衡風險層面而言,最好是選擇一些地區性的投資組合,避免將資金投入單一國家的投資產品。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