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任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向《金融時報》透露,政府將「極有可能」發債。但財政司辦公室發言人其後澄清,發債只是眾多考慮之一,似有意為事件降溫。評級機構惠譽國際董事李運建說:「政府發債有市場支持。」他更表示,3家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及惠譽)將於本周,各自與金管局副總裁陳德霖會晤,主要是加深雙方了解,冀對評級級別有幫助。
今次乃政府委任評級顧問以來,評級機構與當局首次會晤,雖然發債並非討論議程,但3家機構將於下月與唐英年會面,至於屆時會否討論發債,李運建說,不排除這個可能。金管局發言人則回應說,發債與否是政府的決定,而該局將一如其他政府部門般,經常保持與評級機構的聯絡。
財政司辦公室發言人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唐氏談及發債時,所指的是就政府出售資產計劃,發行資產證券化債券及可換股債券的可能性,政府將按個別情況考慮以甚麼方式出售資產,目標是取得最大的價值。
唐英年在訪問中表示,政府正考慮不同途徑涉足債市,包括直接發行債券或可換股債券(轉換為持有政府私有化資產的股權),藉此協助政府融資以填補財赤及發展基建,政府發債也有助促進資本市場發展,並為零售投資者,在目前存款息率極低的環境下提供多一個資金出路。
李運建認為,港府若發債,是有市場需求的,何時發行則視乎市況及當局決定,目前市況對發行港元債券也有利,相信機構及零售投資者均有認購興趣。不過,對於唐氏指發行可換股債券是一個可能,他則表示,外國政府沒有發行可換股債券的先例。
資本市場人士認為,由於政府財赤高達800億元,直接發債估計規模最多150億至200億元,要解決巨額赤字,相信還要結合多種融資方法。
滙豐亞太主席艾爾敦認為,發債是政府可考慮短期紓緩財赤的措施,最重要是政府知道如何還債,這方面可透過把未來項目私有化的資金作償還之用。由於發債所需時間遠較私有化項目短,而一次過將多個項目私有化也有困難,故發債是可考慮的短期措施。他又說,本港財政信譽良好,且從未發債,故料有市場需求,只要發債規模合理,將無損本港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