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稅平安:稅局如何揀選調查對象

稅稅平安:稅局如何揀選調查對象

香港經濟低迷,政府稅收下降,促使稅局致力打擊逃稅和避稅的行為,因此,近年實地審核及調查的完成個案數目。年年上升。為了避免成為審查目標,我們要了解稅局是如何選擇審查對象的。
當中有兩個層面。首先,稅局會有一定的資料來源去選取一些懷疑個案,再而進一步審查個案是否確實涉及一些逃稅或避稅行為,才開啟檔案進行覆核。
其實當稅局選取審查對象時,並不一定是隨機抽查,而是有一定的資料來源,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舉報
任何人士如果致電稅局或透過匿名信舉報懷疑短報的個案,只要在稅局職員可以確定納稅人的身份之情況下,稅局都會受理調查。

舉報逃稅受理機高
例如:有些僱員因為職務的關係,了解到公司的財務狀況,一旦被裁退後,便有可能會舉報僱主不法的逃稅行為。另外,同行競爭激烈,有些行家卻聲稱自己交很少稅或賺很多錢,這些都會引起同行舉報的情況出現。更有些是配偶的舉報──納稅人是生意人,每年營利可觀,與太太離婚時,因不願負擔贍養費而對法庭報稱生意虧損,最終太太便向稅局舉報其有短報。
在香港,任何人士如果成功舉報逃稅的不法個案,就算個案最後證實有附加應評稅收入,舉報者也是沒有獎金的。
(二)內部轉介
稅局內部其他組別,例如「利得稅組」、「物業稅組」……等是負責評稅的,因此在審核納稅人的報表時,如發現有可疑,便會轉介個案至調查組作出審查。
例如某人在個人報稅表中只申報了微薄的收入,但是卻同時期擁有數個物業出租。這情況顯示了納稅人收入與財富存在了並不相稱的現象。納稅人有可能因此被懷疑短報了收入,因而被轉介至調查組作出相關的審查。

(三)其他政府部門的轉介
政府其他部門,例如海關及警察,也會提供可疑的個案來源。例如陳先生家中被偷竊了數百萬元名表,但是陳先生於報表中卻報稱擁有的公司尚未營業,由此亦有機會成為懷疑個案而被加以調查。
(四)特定調查
稅局亦會向一些特定行業進行調查。例如多年前保險經紀、汽車經紀等。
(五)傳媒報道
報章雜誌的報道,也會為稅局提供線索。例如某公司向傳媒聲稱毛利幾多或開始經營某些行業等等,稅局是會核對納稅人所呈報的稅表,看看是否反映了以上納稅人的說話。
(六)自選對象
有時候評稅主任也會自行選擇審查的對象。選擇過程當中,納稅人所申報的報稅表、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或網頁,都會提供重要的資料給稅局。
(七)遲報稅
經常性遲交及不填報報稅表,也有機會導致納稅人成為審查的對象。所以,每次交報稅表前要謹慎覆核,準時呈交,以免日後招致更大的損失。
如對以上所述有疑問,可請教專業會計師。下期我們將會討論審查過程當中,在財務報表中常見的問題。
洪宏德
羅兵咸永道稅務服務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