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論有很多種類,由PE這些基本分析,以至強弱指數的技術分析也有。但理論歸理論,在市場上應用之時便要懂得變通。例如在四五月間沙士疫症高峯期之時,港股的市盈率只有十二、三倍,那時的分析員也指港股貴,為何現時港股升了那麼多,有些分析卻覺得港股相對便宜?當然有人會說,因為環境改變了,所以分析亦可改變,尤其市盈率的分析,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市盈率上升,說穿了是有資金流入市場,推高股價。而資金的來源,除了早前所提及的傳統基金及對沖基金之外,還有甚麼?
現今的證券分析,講求資金流向,如果有外來基金入市買港股,必先把外幣(通常是美元)兌換成港元,結果是港元的滙價會輕微上升。
除了基金之外,近日國內放寬自由行,亦有部份國內投資者把資金投放在紅籌國企股之上。更曾聽說過某些股票行有客戶把一袋袋的現鈔來港開戶,準備買賣國企股,而這些現鈔有不少是人民幣。要判別有否國內資金流入,除了留意紅籌國企股成交有沒有突然增加之外,其實留意找換店的人民幣報價,也可略知一二。
早前人民幣兌港元的滙價是100港元兌104-105人民幣,但近日的兌換率已在106人民幣以上,明顯地人民幣的供應似乎多了,港元相對呈強。不過要留意人民幣的滙率,是指旺區找換店的滙價而不是銀行,因為這才能反映實際的滙價情況。
最後,如果要知道本港散戶有沒有投入資金,只要觀察幾方面,例如銀行報價機前的人數有沒有增加?書店內當眼的位置是否放滿財經書籍?酒樓飯店的客人是否談論股票?股票分析員的曝光率是否增加?便知散戶的資金有沒有流入市場。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