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國指不宜作入市指標

英之見:國指不宜作入市指標

美股上周五的回吐是由經濟數據觸發,債券市場亦有強勁的反彈。但亞洲區股市表現依然堅穩,顯示出投資意欲甚佳。香港成交雖然萎縮,但有CEPA及個人遊兩大護身符,按理走勢會更強。
筆者不得不接受宏觀大勢,繼續維持順勢造好的策略,不過只是會將注碼集中在偏弱的國企股及工業股之上,有佳績支持下,現水平其實並不太貴,市場習慣了高位,消化一輪獲利盤後有望再次發力。國企已有一些起色,我們運作不應太過短線,現時去博這些股份,目標價至少訂在上次高位,毋需急於套利。
筆者甚少與人交流,投資市場中保持一份獨立性是頗為重要,可是知己知彼亦甚有道理。上周有機會與一些行內人接觸,發覺一個普遍謬誤依然存在,就是過份重視國企指數的波動,以這個指數的走勢為依歸,捕捉買入國企的時機。

兩大石油股比重過大
近日國企指數的走勢相當「誤導」,因為市值最大的中石油(857)在公布業績後呈強勢,甚至帶起了先前弱勢、市值第二大的中石化(386),兩大股份走勢向好,自然對國企指數有支持作用。
可是與此同時,幾乎全線國企股都出現回吐壓力,鋼鐵股當時首當其衝,因為產能過剩的言論帶頭下跌,這批中小型國企,普遍回落的幅度約在一成半至兩成之間,同期國企指數的表現,不外在3293至3406點之間上落而已,完全反映不出市場情緒的轉變。
很多投資者仍然看好國企股,可是他們卻在等待入市機會,捕捉時機的準則,最流行的偏偏又是代表性因為股份市值偏重而不高的國企指數,例如常見的期望,是國企指數回落至3000點便入市。
如果國企指數回落至3000點,應該是中石油出現一成以上的調整去推動,計及除息因素及油價走勢,未必沒有機會,可是絕對有機會中石油再次與其他中小型國企背馳,即是指數回落至3000,這些國企反而高於現水平。買賣股票最直接的指標,還是目標股份本身走勢,指數不外參考而已,何況是代表性低的指數。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