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美國工廠生產力在過去1年增長不足1%,是半個世紀以來最緩慢,反映製造業正致力改善供過於求的情況,此舉有助企業阻止物價下跌及提高利潤。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製造業生產力在截至2000年中的5年裏擴張達36%,可是在過去12個月僅增長0.7%,是半個世紀以來最緩慢。其中紡織、造紙及金屬業藉關閉廠房,生產力已削減到5年前的水平。
該報引述商用物業經紀Grubb&Ellis分析員巴赫的話稱,美國寫字樓樓面供應將於明年減至1500萬平方呎,為1996年以來最少。在次季,商廈空置率達17.6%,僅低過1991年錄得的18%高峯。
在過去3年,儘管資本開支顯著減少,供應過剩仍成為美國經濟無力復甦的主要絆腳石。如今需求正在轉殷,企業卻未有因此而增產。這意味企業只傾向更換勞損的設施,尚無意大力投資在新廠房和設備上。
在需求逐步轉好的情況下,企業縮減或維持生產力,將可紓緩供應過剩的問題,從而減輕商家減價的壓力,並提高盈利。不過,近期資本貨品需求趨升,顯示供應過剩的現象正在改善,美國企業之後應會增聘人手。
美國機械分銷商協會(AMTDA)和製造業技術協會(AMT)公布,該國7月份機械工具定單較去年同月增加8.2%,至1.57億美元(約12.3億港元);但今年頭7個月機械需求卻按年下跌15.5%,至11.03億美元(約86億港元)。在6月份,定單達2.37億美元,是2001年9月至今最大。
正當美國公司控制生產力,一些外資企業卻反其道而行。在汽車業,美國三大車廠均縮減生產力,可是外資計劃在目前至2005年間,把汽車生產力增加170萬輛。汽車業研究中心經濟師說,對整體經濟而言,新建廠房在短期來說是好消息,但此舉勢令美國車廠更難改善財政狀況。
美國股市昨天早段造好,受惠於投資者憧憬經濟會在未來幾季好轉,以及萬國商業機器(CSFB)的投資評級被調高。
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早段一度升87.79(0.92%),見9591.13。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最多升26.54(1.43%),至1884.78,創17個月新高位。開市後個半小時(本港時間昨晚11時),杜指升74.74,報9578.08;納指升23.50,報1881.74。上周五,杜指跌84.56,收報9503.34;納指跌10.73,收報1858.24。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分析師麥卡錫將IBM的投資評級,由「中性」提高至「跑贏大市」,理由是對科技開支前景感到樂觀。他並調高IBM明年的每股盈利預測,從4.8美元修訂為5.1美元。
PrudentialEquityGroup首席投資策略師亞德尼(EdYardeni)按照聯邦儲備局的股市估值模型計算,指出相對美國債市而言,美股目前被低估約20%。他表示,美債對通縮威脅較不敏感,故此債券孳息實際上可能會上升至5厘,使債市的市盈率(債息與公司每股盈利之比)由22倍降至20倍;相對而言,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盈率估計會由17倍升至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