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麼辦?

香港怎麼辦?

周八駿

溫家寶總理最近給深圳和上海題詞,各為二十個字。給深圳的是「增創新優勢,走出新路子,實現新發展,辦出新特色」。給上海的是「適應新形勢,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
溫總理為深圳所題二十個字,可以歸納為一點──「特」,尤其體現在「走出新路子」和「辦出新特色」,反映中央政府要求和希望深圳經濟特區在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繼續扮演改革開放先行者的角色。
對自上一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一直為特區不再「特」而苦惱的深圳市政府和人民來說,不啻酷暑中一股徐徐吹來的清風,打自心眼裏舒暢。於是,各種如何進一步辦好「特區」的方案自深圳的智囊們的腦海裏湧出。中央如何取捨,且拭目以待。然而,讓深圳繼續通過制度創新來「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這一大方向則是確定無疑的了。

溫總理為上海所題二十個字,可以歸納為一點──「快」,「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無一不是浸透着中央政府對中國內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上海寄以厚望。

目標方向仍有爭議
深圳要「增創新優勢」,是明白的希望也是含蓄的批評。深圳以目前的產業結構及水平,在珠三角既難以跟香港、廣州爭雄,也不足以跟香港、廣州形成優勢互補的都市圈。
上海要「適應新形勢」,是熱情的鼓勵也是殷切的鞭策。上海倘若不能在新的起點上盡快實現新的跨越、攀登新的高峰,則將不僅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可能為內地其他大城市趕上。
深圳欲「特」、上海欲「快」,香港怎麼辦?就制度而言,香港較內地任何城市都「特」,卻未能充份發揮制度的優勢來為經濟結構增添新優勢。就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言,香港較內地任何城市的總體水平都高,卻深陷經濟轉型困境而為結構性失業、結構性通縮、結構性財赤所困擾。

深圳的方向和目標是明確的,上海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明確的,香港怎麼辦?香港的方向和目標似乎是明確的,但是,實際上仍然存在着爭議。
深圳和上海的官方和民間為他們各自的目標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是堅定的,香港怎麼辦?香港的政府正為恢復管治權威而努力,香港的市民則正為前景欠明朗而憂慮。
香港必須有危機感。內地開放個人遊是「外力」,香港經濟復甦和轉型終究要靠「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