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八十年代末,沉寂多時的革命歌曲開始在北京街頭響起,家家戶戶不約而同地翻箱倒櫃,把壓在箱底的毛主席像章找出來。這是毛死後的首個毛澤東熱。
大人們一邊對孩子講述自己當年如何省吃儉用,買下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國家又如何傾全力製造這些東西,把造飛機用的鋁材也拿出來造主席頭像,全國總共造了三十五億個。
據說,毛澤東曾呼籲「還我飛機」,可是除他本人,所有人都說他的頭像比飛機重要得多。
九十年代初,毛熱達到高峯,車輛的擋風玻璃上大多掛着卡片大小的毛像。原來廣州當年兩車相撞,一輛汽車上的乘客全死了,另一輛車上乘客卻無恙,後來發現在司機座位上掛着一幅毛像,於是毛澤東便成了趨吉避凶的「大菩薩」了。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