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的轉變 - 鍾偉民

飯碗的轉變 - 鍾偉民

要說香港這六七年來最大的改變是甚麼,我總覺得,是飯碗,是飯碗的形態。
過去,飯碗比人多,一個人有幾隻碗,七手八腳,忙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去拍膊頭:「老哥,能不能幫個忙,拿我這隻靚碗去盛飯?」對方一臉不情願:「你看見的,我已經有三四隻碗了,唉,大家相熟,就替你啃了它吧。」
那年頭,大家都不介意跟有才能的人合作,都愛跟人合作;日子,忙碌而快樂。
然後,飯碗的數量少了,幾十萬人,根本沒有碗去吃飯。
這個階段,保有一個飯碗以上的人,會把飯碗分給親信,好鞏固根基和勢力,「用人唯親」,歪風越吹越烈;然後,只有一個飯碗的人變得更憂懼,怕飯碗讓人搶奪,自動割價,一山還有一山低,一蟹還有一蟹矮;短視的僱主,都用便宜貨。
「價低者得」的年代開始了,確立了;有能者,都避之,或遠遷他地,擇良木而棲之。
「用人唯親」和「價低者得」,讓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積存了大量廉價的瘀血,瘀血和瘀血膠結凝聚,再加速驅逐真正有才能,也等於有威脅的同業。飯碗驟減,爆發連續多年的淘汰賽,結果是全方位的「去菁存蕪」,糟粕們諂上和弄權,過去的「知人善用」和「有能者當之」,由無恥和下賤的弄權者取代;他們天天發號施令,為求「表現」,不擇手段,甚至不顧一個集團的生死。
飯碗不足,沒有為香港帶來良性的淘汰賽,我們犧牲了寶貴的質素,面對周邊城巿的競爭,我們鬥便宜,鬥廉價;然後,當惡質繼續佔據每一個範疇,很不幸地,我們就可以鬥下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