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統局應帶頭分享職位

教統局應帶頭分享職位

又一名教師自殺!沒有自殺的,恐怕也有不少在默默承擔沉重的壓力──來自工作的壓力,還有憂慮失業、負資產……。心理輔導只能治標,要讓悲劇不再,我們得消滅為教師帶來過重壓力的根源。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

不僅是教師在承受沉重的壓力,最近的幾項調查顯示,港人的工時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長,休閒時間最短,九成市民感覺睡眠不足,婦女因壓力太大而不願生育。
近年,令大部份港人承受愈來愈沉重壓力的,自然是經濟環境的轉變。不過,經濟轉壞不一定會導致工作壓力大增──如果我們不採用「資源增值」、「遲來先走」等方式來「提高競爭力」。

立例減少工作時間
所謂「資源增值」,其實就是「一世人打兩世工」,就是增加不必要的滙報、考核、評估、檢討、會議,就是外判、兼職、加班、減薪、短期合約,長期無福利;所謂「遲來先走」,就是未入職者無法入職,新入職者很快就要離職,於是早入職者只能一人身兼兩、三職。在「資源增值」、「遲來先走」的夾擊下,幸運地能保留職位的,只好同時接受日益沉重的工作壓力。
經濟受大環境影響,在全球經濟不景的情況下,香港經濟恐怕難以在短期內出現奇迹。然而,倘若我們願意放棄只會令人操勞的「資源增值」和「遲來先走」,失業和工作壓力還是有可能減少的。

具體的做法可以是立例將全港的每周工作時數減少,例如由44小時減至40小時,或更少。據德國政府九五年的一份就業報告指出,八三至九二年間德國增加的三百二十萬個職位,約三分一是由總體工時的縮減而達致的。香港的三百多萬就業人口,每人每星期減少四小時,共多出一千二百多萬小時就業時間,可新聘三十多萬全職工人,剛好是香港的失業人口總數。

為失業人口創機會
另一個方法是分享職位,例如六七個人分享五個職位,或十個人分享九個職位。以教師為例,倘有三千老師自願參加五人四職計劃,每人每五年休假一年,每年便可保留六百教師職位,剛好是今年中小學「超額」教師的總數。
減少工時和分享職位除了能為青年創造就業外,還可消除在職人士的失業壓力。同時,由於工時減少,在職人士的工作壓力也會相對降低。

教統局是推動分享職位最力的政府部門,如果它真的認同分享職位的好處,讓教師減少工作壓力和保留就業機會,而非以此作為藉口,變相減薪和增加教師工作量,便有必要以身作則,首先在局內推行職位分享制度。而如果特區政府真的認同教統局提出的職位分享方向,便應該同時在全港立例減少工時,讓就業人口減少工作壓力,讓失業人口獲得工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