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經濟,昨天正式邀請全球財團遞交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以「建造—經營—轉交」形式、投資二百四十億元開發西九龍最大的一塊土地。政府希望,建成後的區域除可為香港帶來有墨爾本歌劇院般的新地標外,更可在未來數年造就六千個職位,紓緩失業情況。 記者:劉碧思
【本報訊】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昨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向全球私營財團招手,邀請他們就計劃提交建議書,預計首項設施最快會於二○一○年三月底落成。對於這個被譽為可達世界級水平的發展計劃,曾蔭權強調,「不會讓這計劃淪為一個地產項目。」
曾蔭權昨聯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宣布西九龍文藝區的發展詳情。文藝區將按照英國建築師霍士達(NormanFoster)巨型天篷的設計概念建築,預計投資額約二百四十億元,至於整個項目可為本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曾蔭權表示暫無法量化,但中標財團須僱用本港員工,估計將提供約六百個專業及技術人員、五千個建築工人職位。
財團提交的建議書須包括發展區的規劃、設計、融資、建造,以至建成後的保養、管理及宣傳推廣等各方面。經初步甄選後,再由行政長官決定中標者,預計工程最快於○六年四月動工。
除特定文藝設施,發展商可獲區內商住用地發展權,按規定,約三成樓面是文藝設施,七成為商住項目。對於有人質疑計劃似數碼港,曾蔭權稱項目本身有一個大型天篷覆蓋,限制其商業發展,估計落成的住宅單位只有約五百至六百個。他又強調,「我們這次是想在西九龍建立一個世界級文娛藝術中心……是一個代表香港的新地標……我們不會讓這計劃淪為一個地產項目。」曾蔭權指出,暫沒打算在營運方面收取利潤,但投標者須支付地價。
署理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曹萬泰其後補充,政府將向立法會諮詢,然後才由特首及行政會議決定。至於政府收益,他表示,以港府目前財政,「有錢收更好」。他不擔心項目欠吸引力,因該地地點優越。
另外,港府昨午邀請地產界、文藝界等代表解釋文藝區發展詳情,地產商代表包括新鴻基地產、長實、和黃、新世界發展、恒隆地產、太古、九龍倉、信和、鷹君及信德等。地產界人士認為,長實及新地兩大發展商對該項目最感興趣,單看兩地產商昨日出席的代表份量亦已知;新地及長實分別派出執行董事陳鉅源及吳佳慶作代表,兩人都是集團「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