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月旦:現代山公 - 古德明

常山月旦:現代山公 - 古德明

古德明

七月一日香港人群起反對二十三條,遊行示威人數說是五十萬,其實應有百萬之譜。有旅居外國者不遠千里,回港遊行;有駝背老翁不辭苦熱,獨自靜悄悄在烈日下站了幾個鐘頭後再走畢全程。那許多人之中,只是沒有甚麼社會名流。
而遊行之後多天,那些名流還是若無其事,不置一詞。眼看董建華決定不顧一切照樣通過二十三條,眼看田北俊易幟令二十三條無法通過,他們也都若無其事。直到中共明明白白不把遊行判為動亂了,他們就大大方方談是非黑白了。
這些名流可以香港首富李嘉誠為代表。八月二十一日,他宣布「五十萬人遊行,秩序井然,是值得驕傲的事」。他忘了自己從來沒有給這五十萬人聲援,而他說話向來可以直達天聽。
戰國時,申不害以所學干韓王。韓王問以外交,他擔心所言不合上意,就不表意見,說「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然後慫恿朝士趙卓、韓晁向韓王進言,自己在旁細看韓王愛聽甚麼,再按「王之所悅,以言於王」,於是得寵,這是紛亂時代政客之奸(《戰國策.韓策一》)。

晉朝初年,山濤負責銓選官吏,每次選拔,都是先把幾個人的名字啟奏武帝,看武帝意旨以為準繩,用人於是往往失當。輿論以為是山濤有眼無珠,武帝也不知道山濤選官原則,還叫他「用人惟才」。山濤則一仍舊貫,惟帝意是從,他的「山公啟事」也就貽笑千秋(《晉書.山濤傳》)。
七一前後,香港出現了很多山濤、申不害。除了富翁,還有戲子、作家、議員等等。例如七一前夕,有電台節目主持問立法會議員勞永樂支不支持二十三條,每問一次,他就把話題扯開一次,「支持」、「不支持」幾個字則抵死不肯說。假如不是有七一遊行,這位山公會不會投二十三條一票,答案就在他不言之中。
現在,這些現代山公面無愧色,紛紛以那烈日下的駝背老翁為榮。古代山公真要讓他們一席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