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沙士」所影響,貿易發展局於七月份曾舉辦了香港家庭用品、禮品及贈品綜合展,用以補償四月份取消了的展覽會,但市場的反應卻不一。有不少廠家均表示,該次展覽會的生意額,遠不及去年四月時舉辦的香港禮品及贈品展;但貿發局卻表示,若撇除食品及書展,七月這個展覽會,買家入場人數是該局舉辦眾多展覽會最多的一次,並透露有意計劃在下年同樣時間再次舉辦同類型展覽會。
既然主辦單位覺得如此成功,為何又會惹來這麼多參展商非議?當中究竟出現甚麼問題?
其實類似的展覽會,一直以來香港均有兩個,一個是四月份由貿發局舉辦的香港禮品及贈品展,另一個則是由建發國際(223)在十月份舉辦的香港國際玩具及禮品展。一直以來,這兩個展覽成績均不錯,除了參展商數目幾乎每年均打破紀錄外,買家及定單數目亦是每年都錄得一定的增長,這和四月及十月歐美買家為聖誕節及暑假這兩個消費旺季進行採購的月份有關。
但反觀七月份,由於碰正歐洲及美國的暑假,不少歐美買家均沐浴在假期之中,因而放棄來港參與展覽會。由於展覽會歷來的最大買家均來自歐美市場,故雖然七月份的展覽會能吸引到一批來自亞洲區的買家,但歐美買家不少蹤影杳然,最終令展覽會旺丁不旺財,苦了一班參展商。
另外,其實美國亦有一個大型禮品展在七月份在舉行,不少香港廠家均會出席,希望接到美國買家為聖誕節檔期所落的急單。但如果七月份突然在港多了一個禮品展,這只會令廠家進退維谷。同時,一年內在港有三次同類型的展覽會,難免有「供應過盛」的情況出現,這對吸引更多買家的作用不會太大,反而可能會分散每個展覽會買家的進場人次,最終結果只會令廠商的成本增加,但收益卻可能難以同步提升。
對於剛剛於七月份在港舉行的展覽會成績理想此點,我從沒有懷疑過,亦不懷疑該個展覽會能吸引新買家到來訂購貨品,但這和該個展覽會是四月份展覽會的代替品有關,所以參考價值不高,這一點必須留意。
大家試想想,如果七月份舉行禮品展真是成功的,為何過往一直沒有主辦單位願意舉行呢?而事實上,七、八月份展覽會的檔期,一直都是照顧本地的消費者,這和暑期為本地消費旺季有關,故貿發局實不應白白浪費了這個檔期,去舉行一些可能吃力不討好的展覽會,反而應該利用這個檔期去創造一些新穎、同時能迎合本地消費者需要的展覽會才化算。
一次成功並不代表往後亦能循同樣的公式去爭取成功,更何況當中涉及一些非經常性的因素。作為一個半官方的機構,貿發局或應好好諮詢業界的意見。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