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自由行的輸家

誰是自由行的輸家

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因應特區政府與中央達成的開放旅遊協議,更多內地居民可以自行簽證來港旅遊,這份大禮對於已甚疲弱的香港經濟,確實打了一支強心針。

旅遊配套設施不足
事實上直至八月下旬,廣東省當局已接獲近十七萬人希望透過自由行申請簽證來港。一眾與旅遊有關的行業無不大表歡迎,但冷靜下來,我們卻發現香港現有的旅遊配套設施,不論軟硬件均有不足之處。軟件方面,特別是旅遊從業員的質素及專業培訓的不足最為人所詬病;而硬件方面,亦面對如景點老化、酒店和旅館的供應量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些弊處,短期內必須有應變措施,但中長期仍須視乎酒店業本身對旅遊市場的評估而作出相應的投資,政府不應過份干預市場運作。
針對短期酒店房間不足,有房委會委員提議將現時空置的兩幢位於市區的居屋,改建為廉價的旅館以解燃眉之急。接着又有政黨提出政府可考慮多批及加快對旅館發牌,又或將空置的大學宿舍改為旅館,以滿足短期需要;同時又有建議加快鼓勵發展如外國的家庭式旅館。對上述不同的建議,坊間有不少正反意見;但大體上,最大的關注及爭拗,乃着重於政府這樣做會否再次干預市場,又或與酒店業爭利等。對於酒店業界的憂慮,相信經歷過八萬五房屋政策的市民相當理解,在此不再論述。

反而若我們從房委會角度,特別是從財政方面來看,便會理解為何房委會如此熱心,與相對同樣有大量未發售單位的房屋協會相比更積極。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及房委會已經暫停居屋出售,收入減少之餘,房委會仍需每月為每個空置單位支出約三百多元的保養費用,這個積聚下來的數字確信是房委會的赤字來源。更改居屋用途可解決空置單位問題,相信房委會並不是要賺錢,最重要的反而是可從中節流,此提議委實是雙贏方案。

剝奪公屋居民權利
在這個方案中,筆者相信最大的輸家是現時的公屋居民。因為居屋始終是公屋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重要途徑,雖然上一期居屋申請數字大幅減少,但這與經濟環境差和失業情況有關。同時儘管私人樓宇的價格已達大部份人可購買的水平,但其他相關居住的支出,如:管理費、差餉等,相對於居屋來說,並沒有因通縮而減低,所以部份公屋居民會因居屋轉型和停售而望樓空盼。筆者希望有關當局必須小心處理有關建議,而長遠的酒店房間不足問題,還是交回酒店業自決吧。政府應謹記:香港經濟成功的主因,是依靠自由市場調節和競爭,而非依靠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