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期債券價格急跌(孳息上升),不少投資者損手爛腳,從而將不滿情緒發洩在聯儲局身上,尤其對主席格林斯潘的批評更甚,指他很多時對外發表的言論大部份要靠估,或說了等於沒說,講得比較實牙實齒的,卻成為「奪命符」,例如早前他指聯儲局正密切注視「不受歡迎的通脹持續下降」情況,必要時將不惜一切包括採取非傳統方法對付,如果未見風險稍有緩和迹象,則會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aslongasittakes。這個訊息令投資者清楚認為聯儲局為遏止通縮登陸,將會盡一切手段包括將聯邦基金利率調低於1厘以下水平,遂積極入市買債券,部份更覺得對辦應「加碼」。豈料市道背馳,不少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賭仔姓「賴」,矛頭直指格老誤導,信「救世主」反而要入地獄,又哪有不鼓譟之理?
筆者於8月14日欄以「聯儲局須亡羊補牢」為題,指投資者因為信了信譽昭著的格老言論而要承受更大的風險差異,這股不滿情緒,聯儲局必須正視,不然未來在政策推行上會事倍功半。
果然日前格老利用聯儲銀行年會會議,席中為聯儲局及自己應如何較有系統、透明度及清晰地向外界傳達訊息和溝通向在座一眾中央銀行家、經濟師和學者進行討論甚至討教。結論是作為央行對外發放訊息必須有充份理據(如數字)支持和有一套完整的資訊及溝通機制,不能給人「隨意」的感覺。
聯儲局的反應是溝通「工程在進行中」,至於制訂利率的所謂「風險管理範式」(riskmanagementparadigm)則沒表態,意味儲局仍堅持保留其彈性處理權利。以格老性格又怎會聽你支「笛」!?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