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貝理雅應訊,在調查武器專家凱利自殺的赫頓法官席前作供。不少民眾早一天已露宿街頭排隊,爭取進法庭旁聽,其中很多是年輕人,隊頭的是一位政治系大學生,他認為這是現實的寶貴一課。
貝理雅的表現,傳媒一致不得不承認是得體出色,只好批評他是大律師出身,訓練有素,表現中規中矩毫不出奇。
報道焦點都在於他四次表示他承擔政府決策的一切責任,將個人政治前途押上了調查的結果。他的供詞表示,有些文件他在事前未親眼見過,但接受發出文件的最後責任;有些關鍵決策表明是經過與有關的部門主管一起商議之後所作,但強調這是為了取得最大共識,責任仍屬於他。貝理雅的作為是另一回事,起碼承擔責任令他保全了首相的身份。
相形之下,早他一天作供的國防大臣褟智輝,就被傳媒諷刺得一文不值,說他諉過於人,只落得在公眾前表現成一個對自己部門的決策完全沒有任何實質參與的空心老倌,拖累別人,更救不了自己。
即時下台的是唐寧街十號的公關總管、貝理雅的心腹好友兼忠心手下坎貝爾。此人並非由選民選出,由首相政治任命,卻能以首相之名向公務員發施號令,並操控傳媒,自定哪家能預先享有內幕消息的特權,翻手為雲,覆手作雨,一切以推動政府──特別是首相──的形象為目的。他的成功,代價卻是終於導致公眾相信一切都是公關手腕,對政府不再信任。貝理雅要挽回公信力,不能不承擔責任,接受公開獨立聆訊,讓公關神童下台。【更正】昨日本欄文稿因傳送失誤,將兩篇文章首尾併合刊出,故今日及下周一會分別完整刊登該兩篇文章一次。特此謹向吳靄儀律師及各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