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掃街民工 餐餐食粥供兒讀書

廣州掃街民工 餐餐食粥供兒讀書

內地學校在九月一日開學,「將孩子帶在身邊」是內地數以百萬計離鄉別井、到城市打工的民工最殷切的願望。廣州一對分別做清道伕和廁所收費員的民工夫婦,寧願餐餐吃粥水和青菜,也要把兒子接到城市來,入讀學費相當於夫婦倆一個月收入的民工子弟學校,盼的就是兒子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中國專題組

在廣州近郊西朗地鐵站天橋底,兩側的車輛絡繹不絕,掀起一陣陣滾滾沙塵,「老」黃趁放下掃帚的空檔蹲下來,抽着記者遞上的一口煙,以濃重廣西口音的廣東話說:「來廣州三年了,去年兒子從鄉下出來讀書,總之兩個字:『要慳』。」

「子從鄉下出來總之要慳」
來自廣西梧州市蒙山縣農村的老黃,才三十七歲,但看上去像五十歲的老人,滿面皺紋,頻說自己這個年紀很難找工作。他說:「在廣州工作雖然辛苦,但點都好過鄉下。鄉下𠵱家種田都唔容易,啲米就平,一百斤三十零蚊,我哋喺鄉下一個人就有畝幾田,但啲化肥就好貴,我哋農民由朝做到晚,一年到晚重要欠人錢。」
家鄉的父母都已七十多歲,老黃這兩年為鄉下十四歲兒子和十歲女兒的讀書問題憂心。他說,孩子留在家鄉,年邁的父母不識字,孩子沒人管,甚至逃學也沒人知道。
老黃到廣州找工作一年多後,前年才當上掃街的清潔工人。對這份月賺六百六十元的工作珍而重之,每天早出晚歸,勤勤懇懇。他說:「自己一來冇技術,年紀又大,一旦失去工作,真不知如何是好。」老黃的老婆做廁所收費員,一個月六百元。
他去年將兒子從鄉下接到廣州,女兒則留在鄉下。由於沒有廣州戶籍,兒子要入讀本地的公立學校,就要繳交留位費、贊助費等各種名目的雜費四、五千元,像老黃這樣的民工實在「讀不起」。
後來,他把兒子安頓在廣州芳村的一家民工子弟學校讀六年級,每學期的學費九百元。今年剛開學,學校就說他兒子的英文、數學等成績不好,要補課,每科每月要多交二十元。此外,每月房租要一百二十元左右,水電四十元,柴米油鹽要四、五百,再寄一百五十回鄉下,孩子的書簿、字典等也要數十元。算下來,他家每個月的生活已十分拮据。

「打咗幾年工都冇分文剩」
在採訪的過程中,老黃不時拉低寬邊草帽的帽沿,不願拍照,似乎因為自己卑微的身份而感到尷尬,同時又擔心接受了訪問,會影響兒子讀書。老黃說:「現在兒子就讀的學校,一個學期要去兩次旅遊,甚麼春遊、冬遊,每次要交六十元。六十元,我們一家可以吃幾天,但學校個個都去,你唔去,人家睇唔起你。」
老黃說:「為了供個仔上學,我哋食就好慳㗎啦,一般都係食粥,買啲通菜、辣椒做餸。𠵱家搵食都真係艱難呀,我哋都已經好慳、好慳㗎啦,但𠵱家打咗幾年工,重係一分錢都冇(儲不到)。」

「老黃」每天早上五時半便開始掃街,有時到傍晚六時才下班,用微薄的收入支持兒子上學。

來自五湖四海的「民工第二代」,聚集在民工子弟學校的課室,專心聽老師授課。

民工子弟學校雖然脫離了棚屋,但校舍還是很狹窄。廣州軍民學校更因收生人數急升,原本只能容納二十多張桌椅的課室,卻擠了三十多名學生。

由於廣州的外省民工居住得很分散,大多數「民工第二代」每天上學和放學都要花很多時間等候校車接送。

來自四川南充的楊超(右)和楊奎(左),在父母的督促下,讀書成績已有進步。

唐四強(左一)和妹妹唐丹丹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着父親買來八寶粥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