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藝術神童輩出,本港家長雖然非常注重培育子女的藝術潛能,卻鮮有人成大器,專家認為,香港有音樂天才、有好的音樂老師,但香港的環境令兒童太難專注,致令成才的比例極少。
中文大學音樂學系主任陳永華指出,香港不是沒有出過鋼琴好手,而由小學至大學都在香港「土產」培訓的,就有現拜李雲迪師傅門下的李嘉齡,她屢獲國際獎項,包括在德國奪得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屆冠軍。
陳永華認為,要當演奏家,自七、八歲開始學鋼琴也不為遲,但最重要是其後的十年、八年要非常專注。香港的環境煩囂,家中電視「由朝開到晚」;學生功課沉重,平日「打機」、假日行街飲茶,同輩間亦甚少談論古典音樂,加上社會對鋼琴家的尊重亦不比外地,部份鋼琴教師因學生太多而變成流水作業,因此,相比於歐洲甚至內地,香港較難培育出一流人才。
「要訓練鋼琴家,唔單止係訓練佢,亦都要訓練家長。」陳永華說,以李嘉齡為例,其家長晚上不看電視,陪她練琴,而每逢周末都陪她上鋼琴課,後來又和她一起到外國比賽和表演。
博思德智能啟發中心教育心理學家鄧澔明則表示,所有與語言、邏輯無關的,如圖像、音樂等,都有助小孩子的右腦發展;練習鋼琴需要重複性的技巧,對一個三歲小孩子來說,可能過於沉悶,也要犧牲社交活動和玩耍的時間,未必值得。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