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政治危機何時到來?

下次政治危機何時到來?

盧子健

經過沙士一役及七月的政治風波,在管理和傳訊事業中,「危機應變」成為一個熱門的學習課題。
日前在一個晚餐講座上,與一批朋友分享危機應變經驗,其中一個話題是特區的下一個危機由甚麼觸發。

七月政治風波後,特區政府調整管治策略,經濟從沙士期間的谷底反彈,社會氣氛明顯改善。不過,似乎很多人都不相信從此特區可以長治久安,問題只是下一個政治危機在甚麼時候到來。
我是這些人士的其中之一,但對於下一個政治危機會由甚麼觸發的問題,我認為不必猜想,亦難以估計。

特區管治病入膏肓
為甚麼?因為現時特區管治病入膏肓,不必有甚麼重大事故以觸發危機,一樁小事也可能因為處理不善而變為大事。情況有如一個失去免疫能力的人,傷風咳嗽亦可以帶來重病。
一九九八年,在本港金融動盪的日子,特區政府入市抗擊炒家,最高決策人當然是特首本人,但當時一眾財金官員,由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到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到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都是能幹官員,更重要的是他們合作默契佳,容易發揮團隊精神。
今日再有金融危機,財政司司長、財經事務局局長和金管局總裁三個人就可能有三種想法。這還不打緊,不同想法在團隊決策中本來可以是正面的,但如果沒有團隊精神,大家不坦誠交流探索,在各有心事的情況下,決策質素一定欠佳。

施政能力逐步下降
除了在決策官員的層次出現渙散的情況外,決策官員與公務員的鴻溝亦愈來愈大。制訂決策方案的前期工作基本上都是公務員做的。這些工作沒有做好,決策質素亦一定欠佳。
香港目前其實已經存在一個危機,或者是發展中的危機,就是政府的施政能力和質素逐步下降。回歸前,我們習慣了有一個有效政府,便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細心想一想,幾十年前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水平差不多,但印尼和菲律賓正是因為政府失效,在幾十年後便遠落後於鄰國。
香港發展水平早就走在東南亞國家遠遠的前面,加以底子厚,容易使我們缺乏這種危機意識。可是,建設困難,破壞容易。香港的管治架構已被摧殘六年多,事物可以由量變到質變,忽然之間崩潰下來。

港人不能依靠運氣
七月初的政治風波就是一個警號。七月一日至七月九日期間,香港形勢如箭在弦,但特區政府還決定於立法會休會前施行通過國家安全立法,完全漠視一觸即發的社會動盪。如果不是田北俊臨時「變節」,今天香港會變成甚麼樣子,真的不敢想像!
總的來說,在董建華仍然擔任特首的日子,如果不再有政治危機爆發,是香港莫大的運氣。但我們不能押注在運氣上,各界人士適宜認真思考,再有一次政治危機怎麼辦?下一次未必再有如田北俊「變節」的戲劇性發展,那我們怎麼辦?
居安思危,讓我們都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