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在去年十月將本地貨幣前景由穩定降至負面,而一年觀察期將於下月屆滿。在這個重要的日子來臨前,香港正受惠於自由行所帶來的即時經濟刺激,那麼,港府能否藉這次機遇,力挽可能被降級的危機於既倒?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去年標普之所以將香港貨幣評級降至負面,並非單純因為一時的經濟低迷或失業率高企,究其原因,是本港面對結構性經濟問題而出現嚴重財赤,港府捍衞港元的實力會大大被拖低。因此,要避免被降級,首要任務就是要滅赤。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日前坦言,前任財爺所定下在06至07年滅赤的目標,未必可如期達到,若要增強與評級機構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必須有些「實質」的建議,而不能像以往一樣純打信心牌了。
平情而論,任誰來當財爺,也難以於短期內想出解決財赤的辦法,原因是過去依賴賣地的龐大收入來應付支出的做法,基本上已行不通,政府的賣地時間表仍未明確落實;即使已落實,以目前本土的房地產市況,根本不可能提供龐大的收入來源。開源既不行,大幅節流的方法又受制於技術性問題,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重提銷售稅了。
不過,以目前香港的客觀經濟情況,加稅必然引來社會的強烈反應。故此,政府要考慮兩大因素:第一、擴闊稅基的思路,是否要集中向普羅市民入手呢?第二、假設真的迫於無奈地要推行銷售稅或其他稅種,政府還需要考慮有其他配套去配合。
就第一點而言,加稅首要看其效益,若只象徵式地加稅(如2至3%),扣除行政費用後,所得的根本搔不着癢處,最終反而輸了民望,尤其是加深中產一族的怨氣。相反,若果大幅加稅,直接打擊消費意欲,這與政府希望透過刺激內需來帶動經濟的想法便難免背道而馳。因此,加稅這方案真的有三思必要。
若真的硬要推行新稅種,政府就要格外小心了。現時社會上一直存在反對加稅的聲音,除了因為恐怕加重市民負擔外,最重要的理由是,政府既然無力縮減開支,何解還要向小市民開刀?換言之,市民不是完全不願意交新稅,問題是是否交得心服而已?
無可否認,公務員為市民服務,我們很難斤斤計較去算着政府一分一毫的開支,但一些極度浪費公帑的事情仍然不斷曝光,在這艱難時期,社會大眾又如何可以接受呢?所以,政府若要強行加稅,首先要做的是要再進一步整頓浪費問題,否則會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由此可見,滅赤並非單純是經濟問題,還涉及協調社會和諧的層面。
滅赤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捍衞港元。以目前香港所面對的內部機制及客觀形勢,如金管局推出貼現窗措施後,炒家根本難以從市場拆入及拋空港元,加上近日整體經濟氣氛好轉,股市交投又暢旺,以及有內地政府的強力支持,港元再度被狙擊的機會很微,香港暫時可以稍舒一口氣。只要香港能好好利用目前的短暫優勢,貨幣評級再被調低的壓力理應不大。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