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公民教育遠離民主

民主搏擊:公民教育遠離民主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 梁恩榮

近期連串的政治行動,再次鼓動了被稱為政治冷感的港人心裏對香港全面民主化的期盼。雖然近期一些經濟活動似乎減輕了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但對二○○七年全面普選特首及立法會全面普選的要求則絲毫沒有減退。
近期數次政治行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不少中學生自發組織參與,甚至組成聯盟,主動關心香港的政治發展。從公民教育政策發展的角度來看,《學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的出現,標誌着香港公民教育政治化的開始,與被評為「非政治化」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1985》相比,《指引96》加入了很多有關政治的課題,如民主政治、政治參與、人權、公義社會等。若學校能持久及有效地落實《指引96》,培育學生的民主人格,學生成為具有批判思考的政治參與者是指日可待的。
但不幸的是,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似乎有意再次淡化公民教育的政治部份;一方面,特首董建華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培育學生愛國、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價值的重要性,但對於人權、民主意識的培育,則絕口不提。

隻字不提人權民主
另方面,從近期一些重要的課程文件,如《學會學習2001》見到,很多在《指引96》被認為是重要的概念、價值,例如人權、民主、參與、公義等都被輕輕帶過,甚至隻字不提,取而代之的是國民身份,對社會及國家的承擔、積極和堅毅的態度。而文件中「道德與公民教育」部份提出的八十四個「生活事件」中,只有約七個與政治有關,其餘都集中在個人成長、人際關係及社會服務等方面。
早些時候,「公民教育委員會」的新任主席曾指出,該會的三個大方向包括協助防止疫情蔓延、增加社區凝聚力及向公眾傳遞正面訊息,配合政府工作,也是絕口不提民主和人權議題。明顯地,特區政府嘗試以德育來淡化公民教育的政治成份,刻意將公民教育「非政治化」。這些政策上的轉變,似乎與中央及特區政府刻意保持香港為「唯經濟城市」的做法一脈相承。反映出特區政府不希望培育有政治醒覺的下一代,這是非常不利於香港的民主發展!

在此,作者深深期盼,被近期連串政治行動觸動的校長、公民教育老師及其他有心的老師,能深切反思學校公民教育的優次,考慮將有關民主、人權的公民教育放在更高的位置。近期不少關心民主、人權的「非政府組織」都很希望與學校合作,推行有關的公民教育,學校可否考慮開放時間、空間與有關組織合作,共同塑造下一代的民主政治文化,為香港與中國的民主盡一點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