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行家傾談中,感覺自己有過時的感覺。現時分析員研究一隻股票的首要角度,是有沒有概念可以炒,所有不良歷史都不是問題。市場又不喜歡那些早展升浪的優質公司,寧願去博走勢落後的「概念」股,這些公司一定是以資產淨值作為賣點,因為甚少人明白,不賺錢的資產是沒有價值的。這類股份之所以看似便宜,最大的理由是過往的市價正正反映了他們不濟的盈利能力,如今換個角度看,卻因而成為大炒的條件。
不夠人勇又驚輸,在這種市況中,自然不敵大小專業或業餘的股神。現時最令筆者擔心的,是客戶的心理質素,自己明白投資是長途賽,可是客戶眼見旁人段段快放,怪責下來是理所當然。已決定了不會自亂陣腳,惟有接受預計了的流失。
仍不時收到處理陳年蟹貨的查詢,其實歷史不斷重演,97及00年大家以超高價買入蟹貨的一刻,與今日的環境十分類似,尤其是三年一個循環的巧合,更加令筆者有甚大戒心。
筆者未至於全軍撤退,市場熱炒股份對筆者而言是欠吸引,卻有一堆捱打股份頗為值博,這批股份累積升幅已甚大,但以中期業績的表現計,卻依然還有上升的空間,目前的疲弱表現,應該是技術性理由,因為大家要追求短線回報,將資金投放在焦點股份,這些「過氣」的焦點,成為套現的主要對象。
現時逆市而行,是相當講求心理質素,一方面眼看旁人贏錢如斬瓜切菜,另一方面買入的股份又沽壓重重,有濃厚的轉勢感覺,似乎可能會一沉不起。不過筆者一向傾向信自己,不刻意迎合潮流,希望今次也帶點運氣,最終證明目前的抉擇是正確。
「專業」投資者的表現,實際上已與一般散戶無異,不用太懼怕他們的取向。其實市場短視的取向,投資者也有責任,不應以一兩期的投資成績作取捨,亦應該加入基金價格波幅作考慮,筆者慶幸尚可維持一派已「out」的作風,但業內不少人士,可能為短線成績而迫於隨波逐流。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