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評鈔票 新不如舊

收藏家評鈔票 新不如舊

本來只是一張小小紙張,但印上銀行商標及銀碼,便變為人人着迷的鈔票。香港早於一八四五年已出現紙幣,滄海桑田,一百五十多年後的鈔票,外貌變化甚大,今年底將推出的新款鈔票更具有前所未有的防偽措施,但在鈔票收藏家眼中,鈔票永遠新不如舊。 記者:翁煜雄 陳沛敏

【本報訊】本港首張一百元及五百元鈔票發行距今已逾個半世紀,當年物價低廉,五百元鈔票幾乎是大富翁才擁有,俗稱「大棉胎」的大面額鈔票,防偽技術雖不如今,但設計精美、富藝術性、發行量少,極具收藏價值,現值往往是票面值數百倍,香港錢幣研究會會長馬德和稱,「𠵱家啲錢就算再過五十年都未必好值錢。」
馬德和認為,昨日曝光的新款一百元及五百元鈔票防偽性高,但設計較簡單,不夠藝術性,「好似舊年嗰張好多人都話唔靚嘅十蚊花蟹咁,係用電腦印花,以前啲錢係用人手刻喺鋼板再印出嚟!」他認為市民毋須太刻意保留現有鈔票,因為現時的鈔票發行量大,設計又不夠精美,珍藏價值及升值潛力不高。「以前啲人食都無得食,無人會刻意儲起啲鈔票,所以剩低嘅好珍貴。」

俗稱「大棉胎」
紙幣源於中國,宋朝已有紙幣。馬德和說,本港首間發鈔銀行為東藩匯理銀行,發鈔始於一八四五年;渣打銀行則於一八六二年在港設分行,並發行一百及五百元等鈔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一八六五年在港設總行及發鈔。他說當年物價低廉,五百元鈔票如恐龍般罕有,直至一九五○年代仍如是,「成個月人工都無一百蚊;六十年代我十歲,幾毫子就可以買到汽水雪條,嗰時從未有過一張一百蚊,𠵱家至收藏番咋。」五十至六十年代,一百元及五百元鈔票面積約一百二十毫米乘一百九十多毫米,只較半張A4紙細少許,俗稱「大棉胎」,但設計精美,銀行會將自己的標誌、神話女神及戰士像,甚至風景畫印在鈔上。
現時港人愛叫一百元為「紅衫魚」,馬德和說當年大部分銀行將一百元印製為紅色,五百元為咖啡色,統一外觀方便使用;但渣打曾於六○年代印製綠色一百元鈔票。鈔票價值隨物價上漲變小,七十年代已大致縮小至與現今相若。

一元也有鈔票
他說滙豐七三年發行的五百元鈔票,曾發現大量偽鈔:「佢設計特別簡單、易冒,銀行收番好多,所以𠵱家炒價幾高。」
除了十元,他說政府曾發行的鈔票有一仙、五仙、一角及一元,都不再流通。「財爺喺銀紙簽名,梁錦松唔係第一個。」二次大戰前,港鈔票面有兩個簽名,一個是印製,另一是銀行大班簽上。
修讀經濟學的馬德和自七九年買了首個舊錢幣後,便愛上收藏舊鈔票,十多年前更放棄教席,從事錢幣買賣,現更出版錢幣書籍。「舊鈔票識講古仔,喺佢度可以睇到當年銀行嘅標誌、風景。」
另一個令他着迷的原因是:「呢張五蚊鈔票,𠵱家值十五萬㗎。」

滙豐$5鈔票
發行年份: 1923
現值:$150,000

渣打$100鈔票
發行年份:1956

渣打$100鈔票
發行年份: 1960
現值:$10,000

滙豐$500鈔票
發行年份: 1904
現值:$40,000

滙豐$500鈔票
發行年份: 1930
現值:$120,000

渣打$100鈔票
發行年份: 1977
現值:$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