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是中國大學生開課的時間。表面上,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擴大招生政策下,更多學生可以圓大學夢,但是,在高等教育的產業化經營下,擴大招生已成為大學牟利的工具。不但教學質量下降,高學費和亂收費亦進一步剝奪了貧困地區學生的升學機會。暑假期間,筆者到農村考察時,更不時聽到有貧困學生因為不能負擔高昂的大學學費,喪失入讀機會而發瘋,甚至自殺。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從國家社會主義體制到現在所謂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入讀大學被看成是農民改變身份的工具,低下階層向上流動的辦法。過去,國家社會主義尚可為激烈競爭的突圍者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但現在高等教育產業化下,入學競爭的激烈程度沒有多大紓緩,且學費不斷攀升,堵塞了貧困農民和低下階層向上流動的機會。
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和董建華一樣,表面上要擴大大學生學額,但增加大學教育的資金,卻要從學生的學費賺取。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大學連續三年進行了大規模擴招。擴招之前的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是108萬,1999年擴招後,高校招生規模達到164萬,2000年增加到220萬,2001年招生規模達到260萬。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達到290萬,三年的擴招,使高校招生規模擴大了2.4倍,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數也由1998年的341萬,增加到2002年的953萬,成為擴招前的2.8倍。
學費也隨之不斷攀升。從1989年國家對高等教育實行收費開始,由當時的200元,到1996年漲過了2,000元,1997年到達了3,000元左右,2000年漲過了4,000元。現在,全國高校學費大都達到了5,000元以上;外語、醫科類專業在5,000元至6,000元之間,藝術類院校的學費則突破萬元大關。加上生活費和其他雜費,大學生每年要花上過萬元。
然而在200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僅為7,703元,農村人均收入為2,476。一般的城市家庭要支持孩子上大學,已經吃力;城鎮的低下階層和農村家庭更感乏力。好像筆者考察的貧困農村,人均收入低於千元,上萬元的開支更是天文數字。送孩子上大學,不但傾家蕩產,甚至負債纍纍。
面對着大量無法負擔高昂學費的貧困生,中央政府雖然也制訂了一些國家助學貸款方針,但實際操作問題卻使真正貧困的學生無法獲得援助。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為953萬人,其中有經濟困難的學生約182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19%。全國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總金額中,獎學金資助金額達二十六億,資助了366萬人次,其中包括了非貧困生。所以,每人平均只有700多元。校內學生貸款發放金額為5億多元,發放人數為19萬;國家助學貸款當年審批合同金額為20億多,審批貸款學生人數為25萬。與182萬的貧困生比,提供的援助和實際需求的差距多麼巨大。
像筆者在考察時認識的一位高中學生,原來在去年考取了師範專科學校。雖然錄取通知表示可以申請貸款,但當他報到時,學校卻說他一定要首先交出學費,才可以申請貸款。至於貸款能否獲批,卻不是學校管的。他也了解銀行發放貸款也是嚴格得很,要考慮學生的償還能力,最終,他只有無奈的放棄機會。在同一個鄉裏,筆者已經聽聞兩起因為無錢上大學而發瘋的個案。
在商品經濟的號召下,中國的高等教育不斷走向產業化。不斷上漲的學費拉大貧富差距,把貧困人口繼續壓在底層。現行高等教育體制醞釀的社會矛盾,不曉得積聚到哪一天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