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炒零售股鬥傻遊戲

英之見:炒零售股鬥傻遊戲

颱風襲港對市場氣氛的影響只屬輕微,零售股的瘋狂升勢持續,不敢批死這類股份,現水平卻一定不會追買。
零售股走勢最勁的一批,市值都並不高,炒味極濃,實際上資金流向不算特別強勁。令人驚訝的是大行分析員以至基金經理,與散戶並無分別,道德標準十分寬鬆,甚麼不明所以的關連交易,不知怎麼釐定的顧問費,以及次次多元化橫向發展都失敗的紀錄,種種不良歷史都拋諸腦後,熱潮中人人照樣全情投入。
在中港兩地經貿關係更緊密的前提下,香港證券市場表現A股化,可能才是正常的發展路向。市場是旺盛了,但這個方向治標不治本,長遠應非好事。
短線醉生夢死,應市唯一的分析策略,是以股份的相對價值來炒落後股,筆者在科網熱潮下最愛這一招。舉例當年便以光通信(現易名為中華城市燃氣,603)的市值,除以軟庫發展(648)的股數,計出後者尚有上升空間,套用在今日,便是以領先異動股的估值,去計同類落後股的目標價。
這種鬥炒心法是潛在極高的中伏風險,卻是唯一可以說服自己入市的理由,到目前為止,功效亦相當不錯。

國企工業股相對可取
筆者當年夠膽亂博,今日卻傾向保守,主要是見識太多投資慘敗的悲劇,求救電郵中描述的苦況,令人明白作為股評人的責任,在熱潮下推波助瀾,會成為剎那英雄,卻並非道德的行為。
現時入市鬥炒零售股之輩,不外是採用鬥儍策略,博更儍的下家接自己的火棒,個個各懷鬼胎,升勢根基甚弱,要特別思考一點,香港出色工業家頗多,成功的零售商卻寥寥可數,打品牌並非想像中容易,似乎亦非香港人的強項。
其實審慎的更重要理由,是市勢已非早前的強勁,國企股及工業股均有頗大的沽壓,如果一心要投機,倒不如人棄我取,向這些股份入手。緊隨市場步伐,作為一隻跟尾羊,長線贏面是相當之低,工業股及國企股都仍有調整的風險,可是以相對價值而言,是一定比熱點的零售股吸引。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