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基礎教育是執政之基、強國之本 - 張華

解讀中國:基礎教育是執政之基、強國之本 - 張華

基礎教育能夠幫助經濟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和高等教育一樣,基礎教育也可提高生產力,進而減低管理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美國經濟學大師舒爾茲的研究表明,教育(高等及基礎)對美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百分三十三,日本則是百分二十五。

多國的經驗也表明,基礎教育是經濟起飛及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率先實行至今仍在全球沿用的現代教育制度的普魯士(德國),十八世紀中期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及義務兵役,舉國上下因而成為強將精兵,迅速崛起於歐洲。其他歐洲國家爭先仿效,以義務教育來提高人民質素,令歐洲稱霸全球整個世紀。

官思想落伍 阻外資辦學

日本人在一百三十多年前亦從歐洲引入現代教育制度。至一九○五年,日本的教育普及率已達到九成五,期間經濟急速增長,超越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即使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變成一片廢墟,卻因為人口質素高,二十多年後又再躋身經濟強國之列。日本的經濟成就,就是拜重視基礎教育之賜。

歐洲各國及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都是在基礎教育普及後,才轉而大力投資高等教育。中國卻反其道而行,全國仍有幾千萬小童失學之際,政府已急急把資源投向高等教育,目標是擁有全球最多的大學生。

可是,這種「教育大躍進」的盲目政策,不利於經濟的長遠發展:在基礎教育資源不足下,中小學生的質素自然下降,大學生質素又如何提高呢?

要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開放民間及外資投資是必由之路。過去二十年,大量外商來華設廠,帶來資金、技術及人才,令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同理,基礎教育亦急需外國資金、人才和教育理論。開放外資,特別是外國慈善及非牟利團體來華辦中小學,不啻是興教強國捷徑。

剛卸任教育部長的國務委員陳至立曾說:「學校從來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意識形態滲透,實行其西化、分化圖謀的重要目標。」

若擔心敵對勢力滲透教育系統,為甚麼不擔心他們透過建工廠、辦企業滲透中國呢?開放外資投資教育,是於國於民都有大利的德政,卻因主政官員思想落伍而無法推行,實在是國家民族之大不幸。

(教育系列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