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日一些受惠於「自由行」概念的零售股又再度表現活躍,股價正是高處未算高,前景仍有相當的增長空間。毫無疑問,中國大陸推行CEPA及「放寬旅遊人士來港」(自由行)政策,對香港經濟確實起了重大的刺激,長遠來說,經濟及股市將持續受惠而有好表現,這亦是筆者相信港股步入牛市的主要基本因素。
或許有人會懷疑自由行的威力是否真的這麼大?其實我們只要從簡單的統計數字中便可估計。單從政策推行初期,零售業反映出營業額有明顯增長,升幅一般介乎20-40%,當政策陸續推行至上海、北京等發達城市,對香港經濟所帶來的滾雪球效應實在難以估計。
除了零售業之外,酒店、運輸、飲食業等,都可從中分一杯羹,此等行業之就業職位佔全港勞動人口的比率是很大的,影響自然深遠。以往我們想盡辦法打進國內市場以拓展業務,現在國內消費者移船就磡,香港商人自然在本地商機處處。現在只是經濟復甦之始,在未來數年配合迪士尼樂園開幕,國內旅客來港數目將以複式的增長,對香港經濟所產生的乘數效應難以估計,就業率自然能夠得以改善。只要人人有工做,老闆有錢賺,樓價及負資產問題便不是問題,港股又焉能不升。
促進旅遊業,引入外來消費才是正確的開源方法,較諸千方百計托樓市,推市民去借錢買樓,令市民緊縮開支拖累經濟,前者來得事半功倍,合乎經濟學原則。
記得筆者在十多年前就業於一間大型連鎖快餐店,從業務的統計分析中,已發覺私人屋苑的營業額較普通公共屋邨為差,一些較昂貴之餐飲都是在後者之店舖銷售數量較多。原因很簡單,私人屋苑之客人皆要緊縮開支以應付供樓,反而公屋客戶無牽無掛,可動用的收入(DisposableIncome)較多。這亦印證了低收入並不是問題,消費能力強才是刺激經濟的核心。
國內人均收入其實很低,但為何一眾跨國企業虎視眈眈呢?皆因國內市民負債低、消費力強。香港就算在金融風暴前其實也只是外強中乾,靠帳面富貴及高借貸來消費而已。到頭來經濟衰退,樓市暴跌是必然現象。
或許有人覺得旅遊及零售業過往佔香港生產總值之百分率很低,其刺激經濟復甦之能力存在疑問。其實這是雞與雞蛋的問題,過往大家行錯路,令地產收入佔總體經濟的一個重大比率,此種模式是一個泡沫,始終有爆破的一日。現在香港就正好是撥亂反正,重回旅遊及零售業帶動經濟的年代。筆者相信配合國內遊客這龐大的市場,香港經濟可以說初步摸索到出路,正式步入經濟轉型的過程。至於樓市,就待三樓年後經濟已好轉,市場亦消化了囤積的供應量後,還有機會平穩上升。
沈振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