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建議董伯在政治上作一點調整,要在國際與國家的關係中取得平衡。這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關於香港政治定位上的建議。
溫家寶總理六月底訪港時曾提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這三句話實際上也是要確立香港政治定位的說法。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在主權歸屬上殆無疑義。既有《中英聯合聲明》的國際條約的規範,又有《基本法》的確認,而歷來民調顯示香港人也接受這一點。
「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這就要界定是佔多大比例的香港人。倘若不是指選舉委員會那八百人,而是指逾五十萬人遊行的香港人,是指七百萬人中的絕大多數人,那麼這些人的主要政治取向是甚麼,就十分重要。
統戰部長劉延東說七一遊行的大多數人是「愛國愛港」的,中國領導人也一直說香港人的大多數是「愛國愛港」的。倘若國家代表的是土地、人民、主權,那麼「愛國」不是甚麼問題。然而,倘若「愛國」必須「愛黨」,必須愛中國的「一黨專政」、專權政治,愛中國的缺乏自由、法治、人權的制度,那麼香港人就不能這樣「愛國」了。至於「愛港」,愛的也是香港從回歸前就繼承下來的自由、法治、人權的制度,倘若要以專權政治的國家安全來損害香港人既有的自由、法治、人權,那麼香港的許多人恐怕要選擇用腳投票、離開香港了。因為這樣的香港已不值得去「愛」。因此,以「愛國愛港」來界定香港人的主流意識,過於籠統,無法與專權政治的當政者(包括欽定的香港領導人)區隔。
香港人的主流意識,特別是七一大遊行逾五十萬人起而捍衞的主流意識,是愛自由、法治、人權,為求以上三者有保障,因此也愛民主。「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指的應是愛自由、法治、人權的香港人的香港。
「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面」,即如一個人的臉。有人說一個人的臉是一面鏡子,如果你對它笑,它也回你一個笑臉;如果你對它愁眉苦臉,它回你的也是愁眉苦臉。香港面向世界,世界給香港的回應也是一面鏡子。過去六年香港的自由、法治基本上得以維持,而民主不進反退,國際社會這面鏡子照出來的香港的面目也如此。董伯一味迎合北京,只考慮「香港是中國的香港」,而不考慮「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評價也如此。二十三條立法以國家安全來壓香港人的自由、人權,美國與西方的國會、政要所作的反應,也與香港多數人相同。
「面向世界」就是要讓世界給香港照出一張可以接受的臉,而不是專權政治、行政獨裁,藉國家安全來壓制人民自由、人權的臉。市民笑容滿面,才能使外國投資者與人才樂於來香港。
溫總三言,其實是「一國兩制」的要義,只是過去六年,董伯混淆愛國與愛黨,以致愛昏了頭,才造成香港政治定位的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