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二千七百萬失學小童(官方數字),理應在學校度過愉快的童年,卻因家貧而輟學,在田野務農,到工廠當童工,甚至行乞、撿破爛,不要說上學了,就是填飽肚子也是很大的挑戰。
筆者前文已指出,政府投入不足是幾千萬小童失學的禍魁,而投入的有限資源中,政府還一味向高等教育(高教)傾斜,令中小學所得的資源的比重逐年減少。
八十年代起,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中,高教的比例從二成二,逐年攀升至九十年代末的二成六,過去幾年更增至兩成八以上。相反,小學經費雖也同步增長,比例卻逐年下降,九八年還佔教育總開支的百分三十四點五,二○○○年已降至三成三(國家統計局)。
一般發展中國家,高教僅佔政府教育經費一成左右,即使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也不會超過四成。從這些枯燥的數字可以看出,政府資源正加速向高等教育傾斜,令大學生人數年年增加,失學小童則無法減少。
四年前,全國大學開始擴大招生(擴招),至今每年大學新生逾五百萬。雖然擴招後所需的經費主要由各校自行籌措,但政府仍要增加一定撥款,進一步推高高教經費的比重。
在全國仍有幾千萬小童失學的情況下,為何中國政府仍向高等教育傾斜呢?筆者翻閱不少資料,發現大學擴招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拉動內需」。
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若擴招二百萬大學生,以每名大學生學雜費一萬元計算,加上宿舍、食堂等相關的投資,擴招帶動的經濟增長為五百七十二億元。被經濟增長「蒙了心」的官員,又怎會拒絕這條「妙計」呢?但事實證明,擴招對拉動經濟的幫助很有限。
當然,中共官員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也是政府政策向高教傾斜的重要原因。試想,負責教育的官員,又怎會以失學率、小學入學率作為炫耀政績的本錢呢?
他們要炫耀的是當地有多少間重點大學、每年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又或研究生、高級科技人才在當地勞動力市場中所佔的比重等。只有高等教育的成就,才能被官員用作炫耀的政績。
因此,他們要創造世界教育史沒有國家能做到的奇迹,在短短三年內,將大學生人數增加一倍。在此情況下,政策還不向高教傾斜嗎?
(教育系列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