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香港社會之所以處於困局,除了因為特區政府無法擔當一個動員各界的積極性,令港人團結一致,促成官民合作並產生一種社會的協同力之外,還由於我們缺乏一套尋求另類改革方案的語言,以至自縛手腳,向左走而走不成,向右轉而又不達。一方面,特區政府搞新思維而搞不出突破;另一方面,民間亦一樣思想乾涸,沒有甚麼新鮮念頭和主意。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呂大樂
香港人──由政府官僚到平民百姓──都信奉自由市場經濟。就算是特首董建華先生最積極推動加強政府角色的時期,特區政府仍往往要用一套強調市場機制的語言來將具體政策包裝一番,以免招來針對政府干預的批評。現在,經過連串波折之後,就更加堅定的以「大市場,小政府」為口號,作為重新肯定自由市場經濟的信念。
至於市民方面,以前他們見到「積極不干預」行之有效,同時亦可減少政府不必要的影響民間的自主行動,自然支持市場主導。現在他們對特區政府既無信心亦不信任,聞政府蠢蠢欲動,便已嚇得大叫怕怕。所以,說「大市場,小政府」,市民沒有反對意見。
於是,香港社會存在一種類近「市場原教主義」的意識形態,談到大小改革,一定是市場為先,各種略有政府角色的建議,總會引來很大的反應。當然,很多提到政府角色的建議,並不一定表示要違反市場邏輯和規律而行事,而是要考慮如何產生某種啟動轉變的可能。可是,在香港,無論以哪種方法去談政府角色都會犯禁。這一種極其狹窄的市場主義,結果令構思新政的過程變得處處被動。
關於失業,直至市場狀況回順之前,沒有甚麼是政府可以按這種思維做的,關於經濟轉型,直至市場條件轉變之前,也是沒有甚麼是政府可以做的。這一種狹窄的市場主義,令人甘於只對市場訊號作出回應;可以做的,就是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會出現轉變。
當官民同時擁抱這種狹窄的市場主義時,有關改革或尋求出路的討論,便來來去去總是在政府或市場的簡單二分的框框裏轉,而結局是兜兜轉轉之後,只是繼續原地踏步,繼續肯定相信市場將會有救。
諷刺的是,在這個奉自由市場經濟為唯一真理的社會裏,經濟救急的策略是要倚靠中央政府以極其民族主義及政治考慮出發的政策作支持,以求自經濟不景中脫身而出。必須在此說明一點,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自然沒有道理和必要要抗拒兩地在經濟布局及活動中加強整合。事實上,香港進一步走向區域性的聯繫和整合,是大勢所趨。
令人擔心的發展方向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香港經濟已陷於一個由中央指導、調控的系統。這裏的問題不在於社會主義經濟加諸於香港的資本主義。在內地亦不斷進行市場改革的情況下,這不是矛盾所在。現在的問題是,中央政府的支持與政策成為了一個香港的優勢,只要定出政策,萬事都可以水到渠成,就算是扭曲了原來布局或競爭條件的,例如要求鄰近地區配合,堅持以香港為某種活動的中心,亦一樣可以成事。從好的角度來看,這是中央的特別照顧。從壞的角度來想,支配香港經濟的因素,慢慢滲入政府指令,政治與政策考慮的元素。不難想像,香港人慢慢會學懂對政策轉變的風向多一點政治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