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孚
七一過去已經兩個月,它的餘震還沒有完全過去。中央為了安撫香港,邀請上京談話的各路人馬,還在絡繹不絕,從接待官員的表現,可以看出一些情況。
對於五十萬人上街,中央是重視的,但並不緊張,並不一心以為有動亂將至而手忙腳亂。首先看到的當然是廣大的人民一致反對依據《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在這件事情上,中央並不是胸有成竹,一定要把國家安全條例訂得如何如何,而且限定在某一個日期以前非完成立法不可,因此作出決定,不設限期,立法也可以寬鬆,不必一味從嚴。這已由特區政府宣示得明明白白了。
大遊行的標語最多是反對第二十三條,其次是要求董建華下台。中央認為,大遊行之所以出現,是市民對現狀的不滿。尤以經濟情況的惡化,使人們情緒惡劣,於是上街,因此決定,在扶助香港經濟復甦上,大力加一把勁,從許多方面下工夫。加強廣東和香港經濟關係的密切合作,開放廣東和內地一些大城市對香港的「自由行」,決定興建港珠澳大橋,加緊西鐵的興建……中央認為,香港今天最大的政治就是經濟,搞好香港的經濟,也就是搞好了香港的政治,安撫了香港市民的情緒。
中央還認為,香港經濟出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應該要董建華一個人主責,而且基本上對他在執行「一國兩制」政策上是滿意的,因此認為不必換人,依然挺董。幾乎每一個和香港社團會見的中央大員,都要表示,「堅決支持」董建華,「堅決相信」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可以度過困難,復甦香港。
這使人看到,中央對香港政策有一條底線,不放棄董建華。
可以放棄梁錦松、葉劉淑儀,棄車保帥,但不放棄董建華。
可以不限期完成第二十三條的立法,而所立的法也可以從寬不從嚴,以緩和市民的反對。
強調經濟第一,緩和市民對政治改革的希望和追求,民主化,最終目標,但要慢慢來,照原定的循序漸進,「與時並進」,不必着急。
人們愈來愈看得清楚,中央的政策有一條底線,不換董建華,依然支持董建華,別的可換,只有董建華不可換。別的好談,只有這一條不必談。
七一以後,董建華的民望也正一次又一次升級,最近一次已升到四十點以上,雖然還是不及格,但已離及格不遠,大有可能越過危險點而達到安全的境地。這是不是說明,市民們也在放棄對董建華的放棄,而逐漸接受董建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