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外來和尚 - 李怡

李怡專欄:外來和尚 - 李怡

被譽為世界五大管理學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上周到香港作公開演講,並與董伯會面,提出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公開演講主要講香港的經濟出路,而不涉政治,但在與董伯會晤時,據大前研一向《經濟日報》透露,他會向董伯建議他應如何重塑自己的形象。
據透露,大前認為,在許多港人眼中,董伯太接近中央,國際上也認為他親中央,他認為董應作一點調整,並不是要他調整到抗衡中央那一面,而是要與國際有更緊密的聯繫,在國際與國家的關係中取得平衡。他認為,要董伯與北京抗衡,董伯本人、北京以至香港人都受不了,但事事迎合北京,就無法建立港人認同而又被國際社會歡迎的形象。他認為,董伯加深國際化,北京是不會干預的。
這段話講得含蓄。據筆者的理解,大前講的不是經濟貿易上與國際的聯繫,而是政治上的國際化。比如二十三條立法,就是完全不顧國際社會的反應,一味迎合北京意向,完全不考慮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而一味強調這是中國內政,而闖出來的大禍。

在經濟上,大前研一對提高就業率、短期刺激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公帑刺激經濟來解決通縮等日本政府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解決經濟問題不應用這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他說,如眼光只局限在如何解決眼前困難,而沒有遠景,缺乏發展方向,既無法讓國際投資者和人才對香港有信心,也不能借助全球資源來發展本港經濟。因此,香港必須確立自己的遠景及定位。
香港的經濟定位應是甚麼?曾經力主建立「中華聯邦」的大前研一,認為香港應扮演「中華聯邦」中的相當於紐約的角色。
「中華聯邦」作為政治的組合,台灣當局當前仍是極力反對。但倘若所指的是「大中華經濟圈」,也就是暫時撇開政治問題,而只着重兩岸三地的經濟聯繫,那麼香港在整個大中華經濟圈中扮演紐約的角色,相信是大前研一建議的重點所在。

大中華經濟圈的特點,是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大前研一提出來的紐約的角色,包括一、在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上,香港應爭取與中央簽訂十年合約,因為一旦歐美各國紛紛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影響內地的利益,難保北京不會改變政策,所以用十年合約來確保長期執行就較有保證;二、在爭取內地市場方面,香港應以爭取內地中高等收入階層為目標,也就是說,以較高檔次的產品和服務為主,而不去爭取低階層人士的消費;三、向中國提供專業服務,因為中國在經濟發展中,需要各種專業服務,而中國的軟體趕不上需求,這正好是香港的強項。大前研一以一個「外來和尚」,對香港政經問題的癥結,可說是一語中的。讓人納悶的是,董伯和他的顧問、眾高官,長期以來究竟在幹些甚麼?是吃閒飯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