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一段時間未見尾市顯著回軟的市況,技術上是轉弱了,可是恒指從高位只不過回落了100點左右,對比累積升幅根本不算甚麼,不可輕言轉勢。只不過市場繼續炒「自由行」概念,資金由國企轉投紅籌,則不外只是投機熱錢輪流炒作的伎倆,無甚吸引的紅籌也造好,令人覺得升浪有開到荼蘼的感覺,穩健起見,不妨稍減持股量。
建滔(148)宣布入股秀華(567),筆者不是要分析這個收購決定背後的理據,亦不是要推介建滔或者秀華,只是秀華走勢有值得一談的地方。
秀華現價0.42元,而且尚有沉重沽壓,現價對比建滔所出的0.45元收購價,有6.7%的折讓,估計到收購完成,需時兩個月左右,以現時的利率環境而言,經已是十分高回報的投資。
有這樣的回報,自然代表有風險,這個收購建議並非強制性,而是所謂自願有條件的建議,主要的條件,是建滔要成功收購秀華50%以上的股份。現時建滔及關連人士持有秀華約18%股權,即是要再有33%股權的持有人肯「投降」,大家才可一同以0.45元接受建滔的收購成功撤退。
以基本條件,如PE及資產角度去衡量,筆者看不出繼續留守秀華的理由,市內更佳的投資對象比比皆是,建滔是有權令秀華脫胎換骨,不過這是後話,兼且證據不足風險太高。
可是筆者也有點擔心,香港不少投資者水平不足,秀華街貨不外45%,隨時有大批大懵的投資者忘記行動,未能眾志成城。
不過以另一個角度分析,秀華「賤價」出售,是現時炒家心雄的一個明證,兩個月回報6.7%,在以往可能十分吸引,可是目前股票一日升兩三成如此等閒,自然已是不值一唒。何況還有風險,沽家套現博其他股份,買家又嫌回報不夠,只肯以賤價承接,因此出現這個奇怪現象。
今次建滔是先買17%左右,然後再提收購,所以出現了這個自願有條件的建議,筆者並不質疑這個機制,但條件定在50%,則有過高之嫌,或者有關監管機構可檢討一下。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