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且唐司長以後講普通話的機會,可能比講英文還要多。剛完成福建「香港周」的活動,立刻又要到北京述職,加上接踵而來巡迴各省的香港周以及各項與內地融合的推廣,恐怕日後連發開口夢都會講普通話。
港交所亦有趁香港周舉行期間,帶隊搞企業融資研討會,招攬有質素的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相信投資者亦會預期,來年在港上市的公司,大部份都會是國內企業,分別只是以H股還是紅籌方式上市。但對投資者而言,可能未必有甚麼分別。
福建的企業會直接問,究竟到香港還是新加坡上市好?主要原因似乎是因為在那邊上市費用較低。這條問題在一字排開全部來自香港的隊員來說,只會有一個答案:毋須考慮。但亦可見新加坡在跟香港搶生意時,可謂出盡飲奶力,連內地的企業亦曉得「格價」,而並非一面倒只想着要到香港上市。似乎交易所走訪各大省市路演的功夫是有必要,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以為內地企業別無他選。
另一個內地企業關心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到主板還是創業板上市?投資者可能已經很久沒有留意創業板掛牌的股票,尤其是最近市況比較旺,正路應該會主力專攻大藍籌,尤其是幾隻「中」字頭,例如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動或中石化,創業板股票大概已經久沒沾手。
無錯,投資者對創業板興趣不大而令交投量偏低,正是最大的致命傷。投資者不肯參與的市場,試問如何可以吸引公司掛牌上市?
究竟創業板是否真的如此不濟?對比全世界的第二板市場,創業板是落後大市,還是可算已交足功課?
根據本行編製的「2003年全球第二板市場指南」,創業板其實在各方面都並不失禮。例如投資者最關心的市場指數方面,在今年未以標普/港交所創業板指數,取代過往低處未算低的創業板指數以前,眾所周知是由開始的1000大跌至百幾,但其實全世界主要的8個第二板市場中,有7個盡皆如此,只有多倫多因計算的技術問題才例外。創業板極其量只不過是緊貼大市,表現並無給同行比下去。
指數是一回事,但之前所提及的交投量才是關鍵。假如純粹以絕對數字比較交投量,可謂毫無意義,因此我們用每日的成交對比總市值作為比較。一比之下,南韓的KOSDAQ一枝獨秀,交投量(46%)比NASDAQ(27%)猶有過之,香港創業板則只有6%,比新加坡的13%還要差。
南韓的KOSDAQ為何這樣活躍?基本上從各資料來看,KOSDAQ似乎炒味甚濃,每日成交中九成是daytrade,波幅達26%,比創業板的10%為高。當然,另一原因是KOSDAQ有七成以上是網上交易,買賣方便,有助令交投活躍,當中有沒有甚麼值得創業板借鏡?留待港交所研究可也。
KOSDAQ另一特點是,有大量上市公司是風險基金有份投資的。截至02年底,843家上市公司中,有376家是有風險基金背景。要知道上市是風險基金將旗下投資「甩手」套現的方法之一,沒有這健全的退出機制,風險基金沒有現金回籠,便難以投資新的項目,更加沒有興趣再留意隱藏的明日之星,因而窒礙一些剛起步而還未成形的公司籌集資金,以大展拳腳。尤記得當年媒體世紀上市時,市場對兩家作為股東的風險基金要售股套現極為反感,及後要他們放棄套現機會,公司才可以成功上市。單從風險基金的角度來看,KOSDAQ就比創業板來得成功。
其實全世界的第二板市場都在艱苦經營。德國的新市場及設於比利時的歐洲NASDAQ以關門終結,而計劃取代歐洲NASDAQ的德國NASDAQ三月開檔,未夠半年亦已經收檔。可想而知全球第二板市場是何等景況。
在地球的另一邊又如何?深圳第二板雖然多方面都強調「很有戲」,但這齣「戲」遲遲未開畫,以現時大圍市況,更加難以找尋最佳時機起步。最近又有權威人士提倡創業板「一地上市兩地掛牌」,理論上對雙方都有好處,但要成事卻未知是何年何月。
罵創業板如何不濟,市場上經常有之,但真正有比較過同類對手的甚少。美國NASDAQ能有今天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還創業板一個公道,現在對成敗作定論,似乎言之過早。
投資者有興趣參考整份指南的內容,可到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