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濟持續不景,市民普遍看淡樓市,有意利用資助房屋貸款置業的公屋居民比例,在過去三年持續下降,去年更大幅下跌近四成;即使有意置業,他們所能負擔的樓價及按揭還款能力亦大不如前。
房屋署去年調查了七千個公屋及居屋住戶,結果發現只有百分之四點七的受訪住戶表明日後有意申請資助房屋貸款置業,與前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比率大幅下跌百分之三十八。有意以資助貸款置業的公屋住戶,其家庭人數普遍較多,最少有三人以上,家庭收入也較高。
調查亦發現,有意置業的公屋住戶負擔能力大幅下降,若不計算政府貸款在內,可負擔的首期及每月還款額分別為六萬元及四千元,較之前的十萬元及六千元為少,而能夠負擔的樓價亦由一百六十多萬元下跌至一百二十八萬元。置業理由大部份是想改善生活質素,少數是因渴望置業及嫌現時居所面積太細。
至於無意透過貸款置業的公屋戶,主要是收入不穩定及擔心無法負擔每月供款,又或希望保留公屋單位。另外,受重建計劃影響的一萬八千三百個公屋住戶中,差不多全部都希望將來獲安置入住新公屋單位,只有百分之四表示有意申請現金補助或政府資助房屋貸款等其他安置方案。
中原地產代理市場資訊及研究部高級經理黃良昇認為,調查反映政府依靠置業貸款催谷樓市策略失敗,若政府下月公布的救市措施仍然以加大置業貸款額為主,便等於緣木求魚,在樓市需求萎縮情況下,應從削減供應方面着手。他又認為只有內地完全開放個人來港買樓政策,香港才有救:「不過到時香港人就慘,從今以後要交租畀內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