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證人」學犧牲

「保護證人」學犧牲

每次戰爭,失敗者總比成功的多。勝利者高呼成功同時,腳下卻是無數「支持者」砌成的台基,所以才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之說。比賽亦一樣,入球的、受歡呼的可能只得一個,但背後付出努力、上下奔走的其實不計其數。
所以成功的團隊中,隊員必須認清自己角色,不可爭做英雄,有時更要作犧牲以成就「大我」。野戰中的「保護證人」遊戲,正是讓參與的運動員學懂這道理的最佳方法。

捱子彈的無名英雄
「保護證人」遊戲各隊員先分為兩組,「保護隊」只要在限時前,保護證人到出口便算勝利;反之,「進攻隊」如在途中成功殺掉證人便算贏。這遊戲的宗旨,其實是學犧牲。要成功護送證人到出口,「保護隊」必須築起人牆捱子彈,這些血肉長城不會留下姓名,但要勝出絕對少不了他們;「進攻隊」同樣需要犧牲:為了令「保護隊」疏於防範,「進攻隊」會先派隊員做「餌」,在當眼處中槍死掉,令「保護隊」以為已「清場」,其他的「進攻隊」隊員則埋伏暗處,攻其不備。
假如將場景換到球場,這些血肉長城和「餌」不就是在比賽中負責防守、助攻、單檔的無名英雄?要球員在「英雄地」不爭相建功已不易;要他們主動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就更難。難怪在訪問時,胡sir會強調這個「保護證人」遊戲很有價值。

衝鋒陷陣「殺敵」是野戰遊戲最緊張刺激的一環。